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简称,它是舒尔曼教授在1986年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学科”缺失现象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即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形式的知识,这是专家教师与一般教师、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此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研究。2005年,格林斯曼提出了PCK理论的新框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
本文结合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一目的教学,谈谈笔者是如何依据格林斯曼的理论框架,按“明确学科教学目标―厘清核心价值―选择正确教法”的思路教学的。
一、 教什么
格林斯曼认为,专家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前对教什么有着十分明确、清晰的认识,因为它影响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的实施。基于此,笔者把教什么细分出两个“具体目标”。
1. 明晰学科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因此,历史与社会理应拒绝死记硬背,反对灌输和不经思考的接受,而要强调向学生渗透有历史性的思考,使之有更明确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责任。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公民学习和行动的能力,不断引导个体公民自觉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因此确定引入,历史与社会本质上是一门实施公民的价值观教育非以知识或能力为中心的课程。
2. 确定本课的核心价值
解答这一问题,必须结合本课的内容及其性质。本课讲述的是近代列强侵华的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也是后人对历史的解释。因此,有关列强侵华的知识很重要,但不具备核心价值。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相关内容为载体,通过四次战争和条约的对比,帮助学生如何通过历史的比较法,梳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来发展他们的历史思考能力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从而体现本课的核心价值呢?庸置疑,达成这些能力确实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自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就八年级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看,这样的目标要求明显过高,不能构成本课的主要目标,因而不是核心价值。什么才是本课的核心价值呢?笔者认为,核心价值非深深浸润在那段历史中的民族屈辱感和由此引发的炽热爱国情怀莫属。因此,怎样使学生把民族屈辱感转变成理智、通透的历史智慧,把简单的愤怒升华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应当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予以考虑的重点问题。
确立了本课教学的核心价值,就为本课的教学设计定了一个总方向,但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予以达成目标,就涉及第二个大问题――怎么教。
二、 怎么教
1. 抓住关键,渗透细节
“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的考量,在格林斯曼的研究中分属于两大成分,即对特定的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他认为,教学从本质说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广泛而丰富的,不应当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历史与社会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是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其中,课标是首要的依据,但属于最低的要求,仅仅依据它是不够的,还需要依据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教学目标。
仔细研读教材,本目用“屈辱”两字形容了那段历史带给人们的感受,具体通过图6―32“在鸦片烟馆中吸食鸦片的人”、图6―34“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图6―36“会审公廨图”、图6―37“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来隐喻“屈辱”。再加上对条约内容较详细的叙述,“屈辱”的含意已经明了。然而,由于教材基本采用“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的套路对四次战争进行叙述,重结果轻过程,有主干没细节,要据此来达成“让学生理性反思带来屈辱的原因,认同自强、自立才能铸就民族复兴伟业的观念,从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这一目标显得很困难,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增加能细分中国受屈辱原因的历史素材。例如,笔者曾在任世江先生《深化历史教学内容方式的探讨》一文中找到一段虎门大战的生动史料。首先,材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虎门的位置和关天培历时五年打造的“三重门”的防御体系,其中的示意图通过对清军大炮的射程和不同水道的宽度等细节的描述,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从当时的历史条件角度切入考虑问题。其次,材料对战争进程的细节描述十分有助于学生感受何为“屈辱”,并找出中国饱受“屈辱”的原因。如对战争结果介绍:“此役(沙角之战)清军战死282人,伤462人,而英军仅受伤38人,无死亡。(第二道防线战役中)由于岛上清军无路可逃,除250人战死,其余1100多人均被俘虏。至下午5时,战斗结束。英军仅有5人受轻伤,无死亡。”翔实的数据使学生能立即明白中英两军战斗力的差距,找到蒙受“奇耻大辱”的一个客观原因。又如,对敌我主要武器的差距的介绍:“英国已经有了近代工业,冶炼技术保证了铁水提纯,镗床切削使炮膛光洁,加强了射击精度;用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纯硝、硫、碳等原料,根据化学方程式配比的火药,保证了爆炸性能……当时中国的火炮仍用传统工艺制造,冶炼铁水不能提纯,炮身杂质和气孔多,不得不以加厚炮壁防止炸裂,因此形体笨重,机动性很差,有的只能做单向发射;火药配方全凭经验,炸弹又都是实心的……”鲜明的对比,能帮助学生深切体会中英两国之间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从中找出蒙受“奇耻大辱”更深层次的客观原因。还有对战术的分析:“英军首先占领了没有清军把守的下横档岛,在该岛的制高点架设了3门重炮。……关天培没有在下横档岛布防,是因为他还不懂得抢占制高点和运用炮兵的近代军事战术。清政府长期坚持闭关自守,使当时的人们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把当时清政府思想观念的落后状态表露得一清二楚,若让学生再结合文中“清政府长期坚持闭关自守,使当时的人们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一段文字,学生对蒙受“奇耻大辱”的主观原因及其造成的“闭关自守”的危害便不难理解了。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屈辱”的情感体验,笔者又增加了“中国人在卸载从英国运来的鸦片”“烟馆中吸食鸦片上瘾的中国人”“被焚烧的园明圆”“历时四天的旅顺大屠杀”“外国军警不许中国人居住使馆界”“八国联军的丑恶行径”“受外国人摆布的清政府”等7张图片和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文字节选,以引导学生认识“屈辱和苦难不仅来自外来侵略者,更来自自己的落后和封闭。苦难唯有进步来补偿,尊严唯有奋发来捍卫!”等道理。
2. 了解学情,有的放矢
选择“怎样教”策略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它被格林斯曼看做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奥妙所在。二是根据教学目标和选定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来解决如下一些问题:教法、学法、教学环节展开的顺序,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主要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等。
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笔者采取的是课前访谈形式,依据自己设计的访问提纲,在优等、中等、较弱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中各选2位,进行了简单的谈话与交流。笔者从中获悉,在知识积累方面,学生普遍知道鸦片的危害及虎门销烟、火烧园明圆等事件,因为看过相关的影视片,但对租界、关税、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概念不清楚。在情感体验方面,不少学生在被问及对这段历史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大多回答是窝囊,要报仇,显得缺少理性。而对当时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受到侵略?学生大多回答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的横行霸道所致。在阅读能力方面,6位学生均能在10分钟内看完教材,并能基本准确填写四次战争和条约内容的一览表,回答没有因为层次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他们的认知基础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