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去极端化教育策略
毛向明 仙碧桃
(甘肃省康乐县第一中学 甘肃临夏 731500)
摘 要: 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班 主任工作的核心,去极端化教育又是学生德育中的一个中心工 作。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中需要采用各种行 之有效的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去极端化教育,守住青少年 学生的思想政治净土。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去极端化;德育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去极端化 教育,既关乎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又是国家长 远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关系着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 和长远利益。同时,有利于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 高各族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意识, 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青少年进行去极端化教 育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 是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 家统一的必然要求。由于青少年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易受负 面思潮的影响、熏染,甚至被控制。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必须加 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去极端化教育,教育学生同学之间不分民族, 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学会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共 同进步、相互融合;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成长为 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一、青少年易受消极思想影响的原因及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 过渡期,极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
首先,青少年的智力水平发展显著。青少年由于大脑机能 不断增强, 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 其认知能力获得长足发展, 感知灵敏,记忆力和思维力增强,且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 判性、创造性都在显著提高。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喜欢质疑和争论,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有关人生 的目的、意义、理想等但又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因而会感到苦恼、 迷茫、沮丧和不安。
其次,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生 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内心和个性品质进行 关注和评价,并由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但由于青少年对 是非的判断能力不足,容易片面、主观,容易受挫,因而思想 情绪不够稳定。
再次,青少年存在情感发展与现实矛盾的心理。一是存在 闭锁性和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青少年自尊心强,不愿轻易向 别人吐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人秘密,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 性,从而导致他们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产生距离,进而产 生孤独感,这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扩大而出现的交往构成了一 对矛盾。二是存在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青少年自认为已经成人,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省级课题“民 族地区宗教极端思想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渗透及对策”阶段性 成果。
在思想言行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但他们对父母、老师等 又存在较多的依赖性。三是存在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 四是存在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少年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 易感情用事。五是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朝气蓬勃, 喜欢幻想,心怀理想信念,对未来充满向往,但他们对现实生 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导致易产生挫折感,甚至悲 观失望,陷入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基于上述各种原因,青少年进行自我排解的最主要方式就 是沉迷网络。而消极思想传播者利用青少年的这一行为特点, 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耗时短、范围广等特点,大量制作不良 音视频、图片、电子书籍等资料,通过网络媒体如微信、QQ 、 快手、微博等向青少年广泛宣传。这种点对点的影响方式易被 青少年接受,既直接又隐蔽。
二、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去除极端化
(一)建设“明大义、辨是非”的班级文化
举办“明大义、辨是非”为主题的班团宣讲活动。一方面, 结合我国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何家何派, 无论何种文化类型, 其本质都是宣扬和平、劝人为善、崇尚和谐、 明德明理,通过教育大众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另一方 面,积极开展“三个离不开”教育,教育学生意识到: “不要 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 而少数民族也帮助了汉族。”“少 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 民族有很大的帮助。那种以为只有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少数 民族没有帮助汉族,以及那种帮助了一点少数民族,就自以为 了不起的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学生认识到: “我们伟大的 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 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 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通 过上述活动课,在建设“明大义、辨是非”班级文化的同时, 从认识上帮助学生去除极端化。
(二)建设“家国情怀、红色传承”的爱国主义班级文化
“家国情怀、红色传承”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从青少年学 生的生活、思想、认识、理想信念入手,重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四 个认同”教育。
1. 加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
结合中国历史事实和典型民族爱国事例,对学生进行民族 观念理论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明白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 区别,确立理性的民族主义观念。
2. 加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
结合我国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与及我国的诗歌、四 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琴棋书画、舞蹈、武术、 刺绣、剪纸、陶瓷、各种历史建筑、中医等方面的内容。分别 从思想文化、传统文化载体、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对青少年学 生进行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类型,虽对世界有不同见解,但都植根 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上,通过教化世人推动社会进步,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24·
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养成方法与途径
周 威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51)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高尚师德的养成,对于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内在养成、外在推动两个方 面为抓手,通过爱岗爱生、学高身正、专注教学、院校培养、 树立楷模、社会影响六个方面提高教师师德,做到德才兼备, 真正胜任教师职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在养成;外在推动;教师师德;教 师职业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人才推进,而人才的培养与 教育事业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放在 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 颁布了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 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中着重提出要把“师德”作为新时代 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 德水平放在首要位置 [1]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求教师具 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学生 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要求教师是学生人格塑造的榜样者 [2] 。 本文结合作者的教育教学经历,探索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养成的 方法、途径,为建设师德师风做出贡献。
一、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养成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3] 。高职教师 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有其独特之处。高职教师所面对的 受教育群体都是职中毕业、高中毕业或者同等学历的学生,普 遍是刚刚经历过成年礼的年轻人,走出相对封闭的中学环境,
作者简介:周威(1988—),男,汉族, 河北石家庄人, 讲师, 硕士 ,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土木工程。
进入更加开放的高校环境,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思想活跃、三观没有完全成型的大学生,高职教师不能采 用和初等教育相同的教育方法。若要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职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具有高尚的师德;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知识储 备和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熟练地掌握 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其中,师德是灵魂,专业能力是内涵, 教学能力是表达内涵的关键。
人们常说教师是个良心活,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的教学 效果和在教育教学上的用心度,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进行评 判,这与中小学有着极大的差别。虽然每所大学都有相应的考 核制度和质量监督体系,但是因为教师工作效果并不能简单的 进行统一评价,每个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再加上其他的各种 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教师上课成为良心活的现象。同样,教 师在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面临和上课相 似的问题。高职学生不同于未成年学生,他们正处于快速社会 化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性格习惯以及能力等千差万别,面对同 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思想多元化,并且逐渐形成自己 的思维体系,这些都要求高职教师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学校 不是工厂、流水线,不是生产统一规格产品的地方,教师需要 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信服。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具备“好良心”。 这不是目标而是要求,不是要尽力达到的水平,是高职教师最 低的出发点。
二、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养方法与途径
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经历,培养高职教师师德需要从内在
3. 加强青少年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教育
如:搜集、布置国家重大成就和科技进步等成就展;播放 《超级工程》《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大国外交》等纪录片; 组织学生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快速发展成果进行知识竞答、 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青少年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 同教育。
4. 加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
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分别进行纵向历 史比较和横向历史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我党长期奋斗才取得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 民共同努力、奋斗、探索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中 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宗旨,寄托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夙愿和企盼, 更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鲜血和牺牲,是中国社会发展、前 进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扬起了中华民族 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风帆,从根本上扭转了中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大业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发展福祉,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己的事 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三)建设“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班级文化
1. 教室文化布置方面排除有关教派信仰色彩的影响
教室不挂教派人士画像,不放置有教派信仰寓意的物品,
不张贴有关教义、教条的标语。教学所用的仪器、材料、模型、 挂图等不带有信教色彩,要求学生不能进教派场所,学生在学 校不得穿着不符合要求的服饰、佩戴有悖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志 或从事任何信教活动。
2. 巧用班级文化墙,营造民族和谐的文化氛围
教室墙壁、学习园地等区域,可以分期布置“崇尚和平、 维护正义”的班级专栏,以及著名的民族爱国领袖和爱国运动 展览等,营造出民族和谐的文化氛围。
3. 举办“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 的班团活动
利用班团活动时间,有组织、有计划的举办班级“我爱中 华大家庭”演讲比赛、民族团结知识竞答、“崇尚和平、维护 正义”集体签名活动、“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作文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中养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民族关系意识和习惯。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导者,在日常工作中, 既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手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对学 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科学无神论教育,又 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各民族学生要相互尊重、 互相欣赏、和睦相处,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培养学 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住青少年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净土。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