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喜迎国庆中秋,厚植家国情怀》。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动。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内涵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它符合中华民族的伦理观,是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意义一个节日。
再过几天,我们也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当中秋遇上国庆,双节联璧,团圆日多了份爱国情怀,国庆日添了份思念之情。巧合之中,暗含着中国人思想血脉中的根本——家国情怀,家为国之根本、国为家之依靠。
家国情怀一直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让每一个中国人将深厚的情感由家庭推及故乡、由故乡推及祖国,心系这片土地而无法割舍,就算走得再远,也会回过头来深情凝望。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五千年历史中让万千中国人将自身融入国家命运,虽九死而不悔,在每一次国家危难中力挽狂澜,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机盎然。
邓小平同志曾经无限深情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那是伟人真情的告白,他在倾诉自己满腔的热爱,在他的心中,国即是家,全体中国人民都是他的家人,这种热爱推动着他不畏艰难、不计荣辱、带领中国人民从闭塞、贫困走向开放、富裕。
我们所有人都曾经看到过,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们的政府全力抗疫、不眠不休;我们的医护人员八方云集、不计生死;我们的人民全力配合、自觉自律。在最艰苦的时刻,万千个家撑起了国,共同的国护住了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家国情怀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扎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我们一定要珍藏这份情怀,我们一定要继续传递这份情怀,只因为我们共同拥有着头顶这面五星红旗,她象征着我们的家、我们的国、我们的情怀与梦想。
74年前,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人宣布“新中国成立了!”举国上下,一片欢呼!74年,风风雨雨,74年,万众一心。74年后的今天,共和国气势恢宏,向世人呈现出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五年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向世人宣布:中国已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激动,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更是新时代的主人!
蓝天下,迎着初升的太阳,天安门广场将举行庄严而又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当我们仰望着国旗冉冉升起,耳畔回荡着气壮山河的国歌时,我们为这一庄严的队礼而自豪!我们因肃然于国旗前而激动!
如今,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不仅仅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对于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学会弘扬,让这些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它的风采!
迎国庆,贺中秋,让我们为祖国母亲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也恭祝各位老师、同学节日快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