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及作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堆积如山的书本、无尽的试卷以及深夜的灯火。然而,王月芬的《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作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这本书中,王月芬老师首先强调了作业目标的明确性。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作业的理解仅停留在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层面,但王老师提醒我们,作业的目标应当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每项作业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明确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业的理解,还能避免由于作业难度过大而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接下来,王老师谈到了作业内容的科学性。在“双减”政策下,我们更应当关注作业的质量而非数量。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布置低层次、机械类的记忆作业,而应当更多地关注高阶思维、实践类型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王老师还强调了作业类型的趣味性。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这使得许多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而王老师则建议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尽可能地增加趣味性,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入游戏元素等方式,使作业变得更加有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还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最后,王老师还提醒我们,作业的设计应当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避免出现作业内容与课堂内容脱节的情况。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够在作业中得到应用,还能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总的来说,《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作业。它让我们明白,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作业的设计和实施,确保每一项作业都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