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艺术镜头》读书心得
肖培东说过:“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是一个独特的、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话语系统,一个不经意的词、一个句子,就可能是解读整个文本的密码。”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去周密地考虑教材——向学生揭示那些初看起来并不引入注目的“关键点”。因为在这些“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联系和其他有机的联系,它们将会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发求知欲。
具体到我们学科教学中来思考的话,我觉得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一定要紧扣“诗眼”或“文眼”来展开,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又称之为“一字立骨法”。
事实上很多优美的诗文都是有其潜在的诗眼,文眼的。例如,《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初读文本,我们会觉得这篇文章,似乎都有一点松散的感觉。当我们深入进去的话,就会发现,它可以通过紧扣一个字来撬动整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一个“闲”字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闲人:苏轼与张怀民
闲事:相与步于中庭
闲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闲情:贬谪于此,超然物外,独享那份心灵的宁静。
一个“闲”字,牵动了全篇。只要抓住了这个“闲”字,我们就不难将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抓住这个“闲”字,我们也就触摸到了苏轼那复杂的心境。
苏轼终究不是凡人,在贬到黄州的三四年时间里头,他渐渐地从政治上失意的悲伤落寞中走了出来,他看淡了人生,看透了人生,于是那个豁达乐观的心境就诞生了。这时候苏轼入眼处就满是美丽的秋月闲景了,就是满是那风流浪漫的闲情逸致了!
一个“闲”字,犹如一道交通枢纽,撑起了整篇文章的脉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