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立骨法”在小说文本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小说文本教学的困境
小说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多样的人物形象颇受初中生的喜爱。小说文本在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也占据不少的比重。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革命领袖、少年成长、人与社会交往等类别的小说作品,感悟人格力量、认识生命价值。
然而,小说具有“集大成”的文体特色,且篇幅普遍较长,在教学中往往呈现出教师处处求显、面面俱到,什么都要讲评的问题。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有教师围绕“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划分归纳大意、陈说小说情节、品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归纳总结主旨”展开,内容庞杂且文本解读浮于表面,这是一种模式固化、提问碎片化现象。诸如此类,师生随意问随意答、琐碎问琐碎答,教学环节繁复、混乱不堪,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一字”突围
面对教学环节繁复、混乱的困境,如何突围呢?肖培东说过:“每一个经
典文本都是一个独特的、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话语系统,一个不经意的词、一个句子,就可能是解读整个文本的密码。”由创作技法引用到教学法中的“一字立骨法”,在小说文本教学中常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能够支起文章的“骨架”与神韵,更易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1. “一字立骨法”在小说文本创作中的应用价值。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选字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在小说创作中,选字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它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共鸣。教育大家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强调指出“一字”之重要。
在实施部编版教材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小说作者或编者常在文本中设置并确定“一字”,使人物言行、故事的展开都缘此而发,浑然一体。例如,《智取生辰纲》(题目为编者所加)标题中的“智”,小说以杨志押运生辰纲之“智”行为明线,以晁盖盗取生辰纲之“智”举为暗线,围绕“智”徐徐展开,“智”是文本结构的聚点。《刘姥姥进大观园》文中的“笑”,一场“笑剧”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鸳鸯、贾母等各具情态的笑,是文本的精粹。《故乡》中“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出声”,这些看似矛盾的心理、动作背后是人物不同的境遇,是主旨的浓缩。当然,也存在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刻意通过安排“一字”来“立骨”的情况,但我们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总能发现文本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可以立骨的“一字”。
这些字、词、炼句成了小说文本的“骨”,形成了一种“众星捧月”的创作格局。
2.“一字立骨法”在小说文本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小说文本教学中把握核心“一字”,运用“一字立骨法”,面对教学困境有效突围。宋殿军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经典小说《智取生辰纲》之“智”进行多维度解读。首先是地点选择之“智”,然后是天时利用之“智”,接着是相互配合之“智”,最后是矛盾利用之“智”。宋老师利用一“智”字,使之成为文本“主心骨”,纲举目张、分条缕析地理清了全文的思路,拎出由 “智”字所形成的行文线索,把握小说的情节,明晰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教学之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小说文本的“一字”,层层深入,能够支起文章的“骨架”与神韵,能更易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