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清明文化,感恩生命之美
俞茜旎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四月的春风轻拂过校园,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新绿的生机,今天,我站在国旗下,想和大家一起走近一个充满温度与哲思的节日——清明节。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更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于生命、自然与传承的思考之门。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春雷惊醒了沉睡的万物,细雨滋润着破土的新芽,大自然褪去冬日的灰暗,披上了一袭青翠的衣裳。古人观天象、察农时,清明是播种希望的节点,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田间地头开始忙碌,一年的丰收在此刻埋下伏笔。然而,清明不仅是自然的节令,更是人文的丰碑。两千多年前,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却拒受封赏,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纪念他,将寒食禁火与清明踏青结合,让一缕青烟、一株柳条,成为中国人对气节与感恩的永恒铭记。
清明祭祖,是中国人“不忘本”的精神图腾。我们擦拭墓碑,献上鲜花,在袅袅轻烟中聆听祖辈的故事——或许是太爷爷年轻时走南闯北的闯荡,或许是外婆用一把艾草熬出清香的旧事。这些故事,让家族的血脉从墓碑上的名字化作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温度。如今,有人乘高铁跨越千里归乡扫墓,有人在“云端”点亮电子蜡烛,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句“我从何处来”的追问。而清明踏青的习俗,则让我们与天地共呼吸。古人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绝美春景。当我们走进山林,看樱花如雪、听溪水叮咚,弯腰触摸一株萌发的野草时,是否也能像古人一样,感受到生命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喜悦?
清明更是舌尖上的文化地图:江南的青团碧绿如玉,北方的馓子金黄酥脆,闽粤的艾粄清香绵软。这些食物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祖辈生活智慧的结晶。周末回家,不妨和妈妈一起揉面团、包青团,让指尖的温度唤醒记忆中的味道。
站在国旗下,我们更应读懂清明的深意。它是一堂关于生命的公开课:在先祖墓前,我们读懂“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苍茫;在英烈碑下,我们铭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那些长眠地下的祖辈也曾是少年,有过梦想与遗憾;那些为家国牺牲的英雄,用生命铺就了今日的坦途。清明告诉我们:个体的生命或许短暂,但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它更教会我们珍惜——当我们在晨曦中奔跑、在课堂里读书时,莫忘战火中的孩子连一张书桌都是奢望;当我们抱怨作业繁重时,请记住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可以用这些行动传承清明文化:
1.参与家庭祭扫,倾听祖辈往事:为爷爷奶奶拍一张合影,记录他们口中的家族故事;
2.结伴踏青,记录春天:用画笔描绘校园的樱花,或用相机拍下第一株破土的野草;
3.动手制作清明美食:和父母一起包青团、炸馓子,在劳动中感受传统滋味;
4.网上祭奠英烈:登录“中华英烈网”,为英雄献上一束电子鲜花,写下感恩寄语。
如果清明有颜色,它该是介子推丹心的赤红,是青团艾草的翠绿,是红领巾的信仰鲜红,更是我们眼中映出的万里晴空。
老师们、同学们,清明不仅是节气与节日,更是一种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带着逝者的爱与期待,更热烈地拥抱生活;真正的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以少年的创新与担当,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开出绚烂的花。愿我们踏着清明的细雨,以感恩之心回望来路,以昂扬之姿奔赴前程,让生命如清明时节的草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