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共筑平安校园
横山桥法庭 王驰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横山桥法庭的庭长,同时也是咱们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今天,能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与大家共同探讨“预防校园欺凌”这一关乎每一位同学成长的重要话题,我深感责任重大。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本应充满阳光、欢笑与友爱。但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偶发,像一片片阴影,给部分同学的身心带来伤害,也破坏了校园的和谐与安宁。作为一名法官,我见过太多因一时冲动、一念之差引发的悲剧;作为大家的法治副校长,我更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让每一位同学认清校园欺凌的危害,学会用法律和智慧守护自己,用友善和包容温暖他人。
一、认清校园欺凌: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提到“欺凌”,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是影视作品里的情节,或是与自己无关的“大事”。但事实上,校园欺凌并非只有“拳打脚踢”这一种形式,它可能就隐藏在日常的细微之处,以多种方式伤害着他人。结合司法实践和校园案例,常见的校园欺凌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身体欺凌:最直观的暴力伤害
这是最容易被察觉的欺凌形式,指通过暴力手段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故意推搡、拳打脚踢、抢夺财物、强迫做危险动作等。去年,我们法庭曾协助处理过一起校园纠纷:几名高年级同学因琐事与低年级同学发生矛盾,放学后将其堵在小巷里,不仅抢走了他的零花钱,还对其进行扇耳光、踢踹,导致该同学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连续一周不敢到校上课。身体上的伤口或许能愈合,但这段经历留下的恐惧,却让他很长时间里都对校园充满抵触。
(二)语言欺凌:看不见的“利刃”
语言的伤害往往比身体伤害更隐蔽,却更刺骨。它包括辱骂、嘲笑、起侮辱性绰号、恶意诋毁、散布谣言等。比如,有的同学因为体型、外貌、成绩等差异,被他人起“肥猪”“矮冬瓜”“笨蛋”等绰号;有的同学因家庭情况特殊,被恶意造谣“没人要”“小偷小摸”。这些话语看似“玩笑”,却像一把把利刃,不断刺痛受害者的自尊心,让他们陷入自卑、焦虑的情绪中,甚至对自己产生否定。
(三)社交欺凌:无声的“孤立”
这类欺凌常常被忽视,却同样伤人。它通过故意孤立、排挤、排斥他人,剥夺对方的社交权利,让其在集体中感受不到温暖与接纳。比如,班级分组时故意不选某个同学,课间不和他说话、玩耍;在背后煽动其他同学“不许和他做朋友”,让受害者陷入“被全世界抛弃”的孤独中。去年,某中学一名女生因性格内向,被同学集体孤立,吃饭、放学都是独自一人,最终患上抑郁症,不得不休学治疗。这种“冷暴力”带来的心理伤害,往往比直接的打骂更难愈合。
(四)网络欺凌:蔓延的“数字伤害”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也延伸到了虚拟世界。网络欺凌包括在社交平台、班级群发布诋毁他人的言论、曝光他人隐私照片或视频、用表情包和恶意P图进行嘲讽、人肉搜索并骚扰他人等。去年,我们处理过一起典型案例:一名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将对方的私人照片配上侮辱性文字,发布到校园论坛和多个社交群,短短几小时内,照片被大量转发,给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了自残行为。网络的传播性让欺凌的影响无限放大,伤害也更具持续性。
同学们,请记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欺凌,都不是“小事”,更不是“玩笑”。它不仅违背了校园的规则,更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红线。
二、正视欺凌危害:一时冲动,终身遗憾
或许有些同学觉得,“欺凌”只是“小打小闹”,不会有严重后果;还有些同学认为,“我只是跟着起哄,又没动手,不算欺凌”。但事实上,校园欺凌的危害远比大家想象的更深远,它像一颗“毒瘤”,不仅伤害受害者,也会毁掉欺凌者的未来,更破坏了整个校园的秩序。
(一)对受害者:身心创伤,影响一生
对于被欺凌的同学来说,身体上的伤害可能是暂时的,但心理上的创伤却可能伴随终身。他们会因为欺凌变得胆小、自卑、敏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落千丈;严重的还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残、自杀的极端想法。我曾接触过一名受害者,因长期被欺凌,他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即使成年后,也始终活在过去的阴影里,无法正常社交和工作。校园欺凌对一个人的成长轨迹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
(二)对欺凌者:一步踏错,前途尽毁
很多欺凌者起初只是觉得“好玩”“威风”,或是想通过欺凌证明自己“厉害”,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早已触碰了法律的底线。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校园欺凌并非“未成年就没事”:
•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如果实施殴打、辱骂、抢夺财物等行为,依然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的处罚。
• 若欺凌行为造成他人轻伤以上伤害,或涉及敲诈勒索、侮辱诽谤等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等。即使因年龄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也会被依法收容教养或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其违法行为还会被记入个人档案,影响未来的升学、就业、参军等。
去年,我们法庭审理过一起案件:一名16岁的少年因长期欺凌同学,最终因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被判刑。当他在法庭上得知自己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还会留下案底,影响未来的人生时,痛哭流涕地说“我以为只是打架,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一时的冲动,换来的却是终身的遗憾。
(三)对校园:破坏秩序,侵蚀风气
校园欺凌不仅伤害个人,更会破坏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当欺凌事件发生时,其他同学会感到恐惧和不安,无法安心学习;校园里的友爱、互助精神会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暴力的风气。一个充满欺凌的校园,就像失去了阳光的花园,无法让同学们健康成长。
三、远离校园欺凌:做自己的守护者,做他人的温暖者
校园欺凌并非不可预防,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主动作为,就能筑起一道抵御欺凌的“防火墙”。在这里,我想给同学们提几点具体建议:
(一)增强法律意识,不做欺凌者
首先,要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学们要主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清楚知道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记住:法律不会因为你是未成年人就放任违法行为,一时的“威风”换不来长久的自由,只有知法守法,才能守护好自己的未来。同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矛盾时,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比如,和同学发生争执时,先深呼吸冷静下来,想想“动手之后会有什么后果”,然后主动找老师、家长沟通,用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
(二)勇敢拒绝欺凌,不做受害者
如果你正在遭受欺凌,请记住:沉默只会让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勇敢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首先,要坚定地对欺凌者说“不”,用眼神和语气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对方知道你不会任由其欺负;其次,要及时向信任的人求助——可以是班主任、其他老师,也可以是家长。不要因为害怕报复而选择隐瞒,老师和家长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此外,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遇到肢体欺凌,尽量避开对方的攻击,记住欺凌者的外貌特征和行为细节,事后及时报警或向学校报告,保留好相关证据(如伤口照片、聊天记录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拒绝冷漠旁观,不做旁观者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态度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旁观者的冷漠会让欺凌者更加大胆,让受害者更加绝望;而旁观者的及时介入,却能阻止一场悲剧的发生。当你看到有同学被欺凌时,请不要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要跟风起哄、成为欺凌者的“帮凶”。你可以这样做:
1. 立即向老师报告,让老师及时制止欺凌行为;
2. 若情况紧急,可以大声呼喊,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吓退欺凌者;
3. 事后主动关心被欺凌的同学,给予他安慰和鼓励,让他感受到温暖。
同学们,你的一次勇敢发声,可能会改变一个同学的命运;你的一份善意,可能会让校园多一份温暖。
(四)学会友善相处,做温暖的同行者
预防校园欺凌,最根本的是要在校园里营造“友爱互助、包容尊重”的氛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不嘲笑、不歧视他人;遇到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多换位思考,用包容和理解化解分歧。比如,看到同学因成绩不好而自卑时,主动帮他补习;看到同学被孤立时,主动邀请他加入集体活动。当校园里充满友爱与善意,欺凌自然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四、法治护航成长:我们与你并肩同行
同学们,预防校园欺凌,不仅需要你们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守护。作为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作为横山桥法庭的法官,我们会始终站在大家身边:
• 我们会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
• 我们会协助学校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欺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欺凌苗头;
• 对于已经发生的欺凌事件,我们会依法依规处理,既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会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同时,我也希望老师们能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希望家长们能多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教会他们正确应对欺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为同学们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同学们,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该被欺凌的阴影笼罩;校园是成长的摇篮,不该因暴力而失去色彩。拒绝校园欺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同学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做欺凌者,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受害者,用勇气守护自己的权益;不做旁观者,用善意温暖他人的心灵。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校园里的“阳光使者”,用友爱驱散阴霾,用法治守护平安,让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充满欢笑、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的成长乐园!
最后,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祝愿同学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