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小学四年级 |
课题名称 |
雾凇 |
时间 |
2008.5 |
设计者 |
王二荣 |
设计者单位 |
苏州木渎实验小学 |
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介绍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课文短小精悍,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优美生动,情境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奇观的赞美之情。课文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提供了经典的的范文。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情感。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让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本篇课文分三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悟雾凇景色之美、形成之奇,理清课文条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借助媒体课件深入感受雾凇景色美,理解它形成之奇;第三课时,结合文本内容组织一次“我当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欣赏雾凇的奇异美丽的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用词精妙,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三九严寒”“摄氏度”“凝结”等词语。
3、初步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初步感受它的神奇和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她像雪一样洁白晶莹,她像冰凌一样俏丽地在枝头;她像雾一样神秘莫测,令人不可捉摸。她是谁?今天,我们将到我国的东北吉林去见识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2、板书课题:雾凇。指导学生认识“凇”的结构组成。
3、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的一种自然景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你觉得雾凇怎样?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相机正音。重点检查生字。特别引导学生读准“凝结(jié)雾凇(sōng)俗(sú)称”等字。
4、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节。理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等词语,知道第一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指名朗读第二节。理解“俗称”“摄氏度”“凝结”等词语的含义。知道这一段主要写了雾凇的形成条件和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
3、指名朗读课文第三节。理解“缭绕”“漫步”等词语的含义。知道这一段主要讲了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四、总结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吉林雾凇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板书:美丽 奇特)
2、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与“雾气”和“雾凇”相关的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文本语言,借助媒体,感受吉林雾凇景色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条件,知道吉林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 复习词语。
弥漫 笼罩 模糊 蒸腾 缭绕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银松雪柳 千姿百态 琼脂玉树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师: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到我国的东北吉林松花江畔去把雾凇仔细观赏一番,感受它的美丽和神奇。
【设计意图】简要回顾课文内容,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品词悟句,入情入境,感悟 “景色之美”。
过渡:那课文是怎样将雾凇的美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体现雾凇美丽的词语或句子。(依照学习情况,相机出示第一、三自然段。如学生谈到第二自然段的末尾几句,允许学生交流,但不重点展开。)
A、第一段
1、交流汇报:你从哪里感受到雾凇的美了?(引导学生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霜花”来体会。相机出示“霜花”图片。)
2、指导朗读。读出雾凇景色的美丽。
3、这样的景象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你你怎样的感受?(教师相机点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竟然全是这样洁白的雾凇,你觉得这种景象怎样?我们来看图感受一番。”(出示“十里长堤”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感悟雾凇景象的奇异。相机点击“奇观”。
4、想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看哪奇特美丽的景象吗?(观看雾凇录像)
5、带着我们的赞美再来读第一自然。
B、第三段
1、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抓住“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千树万树梨花开”感悟雾凇的美。)
2、相机结合图片理解“琼枝玉树”
3、相机出示“雾凇”和“梨花开”的图片,对比理解“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雾凇像梨花一样洁白和美丽。
4、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总结:雾凇似雪非雪,有雪的洁白,更有梨花的美丽,它美得奇绝,美得壮观。让我们再次走近它,尽情地欣赏一番。(学生观看雾凇美景图。)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学习意愿,坚持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品词悟句,既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更让课堂灵动,富有灵气。学生对雾凇知识的缺失影响了新知识的建构,凭借现代教育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视听世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雾凇美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解“形成之奇”。
过渡:吉林雾凇美不胜收,独具魅力的风姿,令我们赞叹不已。当你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你的脑海里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1.学生质疑后教师归纳出示思考题:(1)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2)为何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会形成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呢?
2.小组合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通过研读课文、请教别人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3.全班交流。
(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进行研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归纳雾凇形成的三大条件:A.严寒季节;B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c.遇冷凝结。
(2)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是在严寒季节里形成的,而且空气里要有饱和的水汽。那么松花江畔饱和的水汽哪里来呢?(出示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阵阵雾气中有饱和的水汽。
②小结:水从丰满水库里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③还能从哪里感受到雾气中有饱和的水汽?交流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a.引导学生“笼罩”“淹没”“模糊”体会雾气的浓,水汽的饱和。
b.指读:(评价过渡:松花江上的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
c.谁还想读(评价过渡: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
d.谁还想再读(评价过渡:这蒸腾缭绕的白雾是壮观,是奇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④饱和的水汽是具备了,那么这些饱和的水汽遇冷了吗?(点击“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与白天的温度相比,相差了多少度?(34度)
过渡:这蒸腾的雾气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最终形成雾凇的呢?
⑤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a.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抓住“慢慢地” “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 “逐渐” “最后”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过程。)
b、“镀”这个字你怎么理解?学生交流感悟。
c.蒸腾的雾气遇到了冰冷冰冷的松针柳枝,慢慢地、轻轻地、逐渐凝结,松针、柳枝相应地也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引读:开始变成──银线,接着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课件依次出示图片: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d.这变化的过程神奇吧?谁来把这神奇的过程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导朗读。
4、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怎样的感受?
小结:吉林雾凇确实非常神奇,所以它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吉林,来到松花江畔,感受它奇妙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雾凇形成过程录像。教师旁白解说。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雾凇形成的条件,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加上形象的动态画面的展示,使学生更加细致、深入地理解了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
四、构建平台,拓宽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1、总结全课:美丽神奇的雾凇让我们如痴如醉,让我们再次把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中描写雪景的这一千古名句送给它。
2、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教师谈话引导: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能亲自去松花江畔欣赏雾凇美景,但真正实现愿望可能有点难度。但有一种方式可以弥补我们的这个缺憾。关于吉林雾凇的资料图片网上还有很多,想不想上网去畅游一番?
4、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搜索引擎搜索雾凇的相关资料。
5、布置作业:网上学习,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下节课开展“我当小导游”的活动。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领学生构建新的语文学习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开展“我当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检查学生课外网上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内化语言、内化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巧设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从网上得知,由于吉林雾凇闻名中外,来参观的游客特别多,原有的导游已远远满足不了接待游客的需要。所以吉林市旅游局准备在全国公开招聘小导游。大家有胆量去应聘吗?
【设计意图】教师巧借“应聘小导游”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挑起了学生的好胜心,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二、教给方法,给予训练空间。
1、师:如何来当导游呢?如何来向游客精彩地介绍吉林雾凇呢?(教师告诉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和从网上了解到的雾凇的有关知识来讲,重点要讲清雾凇的景色的美和它的形成过程,特别要注重自己个性的发挥。)
2、出示多幅雾凇图片,学生分小组进行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意义在于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铺就学生成长的阶梯。
三、招聘导游,提供实践平台。
1、同学们,小导游招聘会正式开始,希望同学们发挥出色,都能应聘成功。
2、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雾凇的美景或形成过程。
3、教师组织评价,颁发不同星级的导游证。
【设计意图】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雾凇的美景或形成过程后,教师颁发自制的不同“星级”的导游证,给予学生鼓动性的评价,特别要表扬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课外延伸,拓展学习空间。
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你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者上网搜集有关资料,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诗歌等形式记录你的探索成果,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交流会。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努力实践“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重要载体,既要充分利用好,又不能为之所囿。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构建语文学习新平台、新空间、新途径,实现语文学习的灵活性、开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