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栏目列表
快速通道    
设备报修 课表查询 装备管理
教育督导 学籍管理 省教师管理
访问统计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网站>>基于学生主动发展,建设课堂文化的研究>>最新动态>>课题组会议>>基于学生主动发展,建设课堂文化的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建设课堂文化的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建设课堂文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2-04-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韩亚文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基于学生主动发展,建设课堂文化的研究
           徐涛荣             
所在单位      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申请日期           2011.12.12          
审批日期                               
 
 
 
 
  一、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徐涛荣
45
中学高级
数学
横山桥初中
副校长
姓名
职称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徐涛荣
韩亚文
査惠琴
陈琰
孙建焕
周玉建
刘亚勤
蒋海萍
刘丽群
赵亚英
钱柯华
王燕
 
刘维
 
苏静
咸玉华
顾正平
沈彩萍
朱玉洪
 
王红亮
李晔
周英
薛丹华
陈润柏
朱林泉
顾亦星
郭杰
 
中学高级
中学高级
中学二级
中学一级
中学高级
中学高级
中学高级
中学高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一级
中学二级
 
中学高级
中学二级
中学高级
中学二级
中学一级
中学高级
中学一级
中学二级
 
数学
语文
语文
政史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化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物理
物理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信息技术
体育
体育
美术
 
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副组长
课题组副组长
课题组副组长
语文学科资料收集
语文学科研究对象
语文学科研究对象
语文学科研究对象
语文学科研究对象
语文学科研究对象
整理语文学科师生成果
化学学科研究对象
整理化学学科师生成果
数学学科资料收集
整理数学学科师生成果
数学学科研究对象
数学学科研究对象
数学学科研究对象
物理学科研究对象
物理学生资料收集
整理物理学科师生成果
英语学科研究对象
英语学科研究对象
整理英语学科师生成果
英语学科研究对象
网络维护及软件培训
体育活动研究对象
整理体育学科师生成果
美术学科研究对象
整理美术学科师生成果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长期来,由于升学的压力,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仍占领着不小的市场。个别教师仍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片面地认为多讲多灌,死抓住学生不放。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学生“感觉钝化”“思想麻木”以及“人格的缺损”和“生存能力的低下”。这种现象表现在阅读上,学生缺少入情入境的自主性阅读,知识贫乏,认识范围狭窄,感受力低下,效率不高;在写作上,由于不会观察,缺少体验,摄入信息量不够,导致表达内容苍白,空洞无物,缺少创意;在课堂上,学生“启”而不“发”,使教师面临“一言堂”的尴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问题,学生更多的是无助和困惑;在日常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厌学情绪十分严重。
教育是一个介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它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不仅不断的改组与重建文化,促成文化价值体系的转换,而且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既涉及社会组织的建设,更关乎人的个体成长。因此,按照寻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对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则十分重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研究者将目光聚焦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历程的场所,教师生命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是为课堂而付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如何为了师生成长,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文化意蕴?如何构建生命课堂,加速优秀教师团队的形成?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给常规课堂以有益补充,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我们在积极思考着。
新课程改革以来,形形色色的创新性研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有专家指出“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分析这句话,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样几层含义:其一,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一些背离课堂的外围研究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不能把这些研究的成功作为课程改革的成功;其二,对课堂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惟有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清醒的认识,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大功能;其三对课堂的研究绝不是单纯的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出发的,它有着整体性和系列性,最终可以归宿到一种系统论之中。因此可以说能否塑造一种新的课堂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是越来越清晰。首先是建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其次是建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和知识观。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课程改革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形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必须要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创生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文化:
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到处是快乐,到处是欢笑;这里的思考应该是深沉而理性的,对话应该是平等而有序的。这里没有权威,没有歧视,大家都是伙伴,都很友善,都充满活力。
这是一种崭新的课堂文化,它孕育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的文化”引导下进行的“文化养育”的过程,课堂生动灵活,富有生机,学生对课堂规则有着强烈的认可度和高度的投入度。
这样的课堂文化必须是课堂教学的肥沃“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本课题创新之处)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该如何来看待课堂呢?如果把学校看成一个小社会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课堂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基石,如果我们能把课堂当作学校教育的基石的话,那这就需要谈及文化这一概念。文化是一种习惯,也是传统;是一种对周围发生的事件在看法上的大致认同。
文化对内包括理念和思维方式,对外就是行为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文化并不是一个很深奥的命题,简单的说,就是教师教的习惯,学生学的习惯,具体点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这一内在的转化为行动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出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再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这种习惯被广泛认同,并长久保存,有时甚至会贯穿一生时就是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现在说法不下几百种,词海中狭义的解释为: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上面的概念来看,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首先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来保障文化的传承;其次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
我们认为文化应该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再思考方式的总称,并且是在一定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一种聚合力。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关于文化有过精辟描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句话包含着很深沉的含义,首先文化是伴随着人的发展的,与社会如影随形,其次文化是需要呵护的,同时又是极具张力的,再者文化能起引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谁喜欢你的文化,你就能拥有谁。
(二)关于课堂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课堂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节课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它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情境性的文化。具体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材料,作为行为主体的师生在活动中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学习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人的精神气象,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课堂文化必须注意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它不是建立在命令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
什么是“新课堂文化”?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和谐共存、规范有序、科学严谨、灵动生成、开放智慧的课堂。这种新课堂,源于课堂,基于课堂,在课堂中展示出人文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观、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观以及先进的课堂教育管理观,在打造新课堂的同时,创生出一种新文化。这便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理想、教育信念。
(三)基于学生主动发展建设课堂文化。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文化。各项教学活动,不只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而且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二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设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具有生命活力、充满学习情趣、富有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
本课题以建设课堂文化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不只革新课堂教学,而是对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校外学习活动等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研究和创新,使教学各个环节、各项活动都力求有思想有文化,都追求优质高效,都能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不是来自于能转移到人的头脑中的事物信息,而是来自学习者与环境之间极为重要的建构性的相互作用,这种建构过程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知识积累。建构主义强调“真实的学习”。课堂文化首先是一种氛围,主要依靠人的精神为显现载体。“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在生命教育理论看来教育是培养人的人文活动。人文性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因为教育总是与人的感情、与爱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说,教育是最复杂的人文活动,当教育中缺少了文化的因素,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当教育成为一种文化,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观点认为,人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实则是对文化的认可。“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也正是面对了生命,教师才有了他们事业的崇高。教育的神圣和崇高,就在于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研究具有横山桥初中特色的课堂文化,我们将着力打造横山桥初中新课堂,实现一种符合横山桥初中学生、教师特色的课堂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以建设课堂文化为目标,倡导文化育人,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文化品位,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水平。
2.强调以人为本,着眼引领学生主动发展,通过建设课堂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3.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建设课堂文化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把文化建设贯串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以课堂文化为重点来促进整个教学文化的建设。
 
 
 
 

(三)研究目标
根据本课题的指导思想,主要确定如下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建设课堂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基本途径和具体策略,并逐步形成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文化和教学文化,使目前的教学过程发生新的变化,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文化品位。
2.通过建设课堂文化,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得快乐,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通过研究和实践,在建设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文化过程中,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自我反思和努力,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组织性、创造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教育者、研究者,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4.通过构建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的课堂文化,形成一定的横山桥初中教学特色,使整个学校文化建设再上一个台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我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努力打造我校学科教学特色,促进我校内涵发展。
 
 
 
 
 
 
 
 
 
 
 
 
 
 
 
 
 
 
(四)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将着力研究如下内容:
1.对课堂文化、教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基本原则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对课堂文化的科学认识,在总结本校近几年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建设课堂文化、深化教学改革的行动方案,指导全校的教学改革。
2.建设课堂文化,打造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建设课堂文化的基本理念,着力研究和探索基于学生主动发展深化课堂改革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着力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充满学习情趣、富有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将建设有效的课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实在,教学过程清晰,任何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实际,着眼学生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智慧的课堂:开展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激励学生质疑提问,联想想象,引领学生善于及时总结反思,教师有深刻的思想,能适时指导方法、提炼思想。活力的课堂: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严谨的课堂:引领学生认真专注,不心神不定,严谨踏实,不是马虎应付,耐心细致,不是草草了事。创设教室文化:重视教室的文化设施、文化园地,使教室成为有文化的学习场所。
3.在建设课堂文化基本理念的引领下,研究和改进课外、校外学习活动。课前预习、课外作业练习、校外学习活动等,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样必须有文化、有思想,同样要体现文化育人。本课题在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将着力研究改进课外校外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4.研究促进课堂文化、教学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根据课堂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基本精神,构建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机制,力争做到教学过程有智慧,有活力,有思想,有文化。同时,将研究建立相应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从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
 
 
 
 

(五)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对课堂文化的科学认识,揭示新型课堂文化的特征及其内涵,形成自己的解读。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本课题具体的实施方案,也就是建设课堂文化的行动方案,以及各学科具体的行动计划。
2.行动研究。以本课题为龙头课题,带动全校各子课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研究,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本课题既是一项学术研究,同时也是我校今后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3.范例研究。将在建设课堂文化基本精神的引领下,对教师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生课外校外学习活动等进行范例研究和微格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炼思想,指导全程。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23月——20138月)。学习教育教学、课程改革、课堂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总结分析本校多年来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当前教学工作现状,在这基础上选定主题,设计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核心成员,明确各位成员的任务。
2.理论研究阶段(20139月——20145月)。对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形成对课堂文化、教学文化的科学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课题核心组研究制定建设课堂文化、深化教学改革的行动方案(即本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成文后在全体教师中宣传学习;组织和指导各学科教研组研究制定本学科教学改革的行动计划。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率先实施。
3.行动研究阶段(20146月——20157月)。根据制定的总行动方案和各学科行动计划,组织和指导广大教师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提炼思想。这一阶段将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确定研究重点,在全面关注的同时着力推进12个环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同时继续对课堂文化建设和教学创新中的有关问题开展理论研究。
4.总结阶段:(20158月——201512月)。组织教师认真总结教改成果与经验,课题组核心成员认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接受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理论成果:1、论文    2、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以崭新的姿态出现。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实施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组织、培训和实施过程的指导、评估、检查。组织各种类型的交流与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
2、学校图书馆、电教仪器室、微机室为师生提供研究资料保障。
3、学校拟为课题研究拨款5万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用于购买书籍及光盘、订阅报刊杂志、鼓励教师“走出去”、将专家“请进来”及课题研究校本培训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经济支撑。
4、依托各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有组织保障和时间保障。各备课组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时间,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安排研究课的开设,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三、评审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区教育局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山桥镇五一村    邮编:213119   联系方式:0519-88612706(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