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看待模式。课堂文化自身的多样、自然、开放的特性,决定了从区域层面我们只提供了新型课堂的基础性元素,但这不是说不要模式了,落实到各个学校、不同阶段,课堂模式的构建需要大家去创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与无法,首先是有法。虽然现在课堂模式已经很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进行课堂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前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方法、结构、规范是促进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纽带,是教师模仿、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桥梁,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有效抓手和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我们指导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是推进课改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所以,各科要根据学校的需要,根据现有的环境和师生发展的现实基础,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需要去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开发课程。在课堂模式的构建上,从区域层面,我们只提供基本的课堂元素,可以结合实际对15种课堂元素进行组合,自主生成针对性强、生动活泼的课堂模式,是创建多彩课堂文化的有效策略。
情景目标问题观察阅读
思考讨论合作点拨练习
操作体验建构展示评价
2、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诉求是构建新型课堂文化的起点。现在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哪一种课堂模式符合本校实际,依据不是行政指令、不是模式名称是否新颖,不是教师是否习惯,不是课堂是否花样繁多,而是学生成长的需求。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教学,而不是从教师主观愿望、从教材出发;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实施,因材施教,而不是“千人一面”;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会自主建构知识;要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实现课堂的轻负高效。
3、关键在做。威廉姆多尔说: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课堂教学改革不怕慢,但怕站,不怕有问题,但怕总为问题找借口。行走在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行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行走在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我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很多困惑、困难和无奈,但我们唯一的选择是在争论中选择坚定地做,在疑惑中选择坚定地前行。因为,课堂教学改革是面向每一节课的,而执行者是每一名教师,是在座的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