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建构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多思多问),先学后教,学教互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二、研究创新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适合学生问题基础与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意义。目标确切,内容实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要义。提高教学有效性应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基本原则:
一要加强针对性。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二要理清线索。知识结构→知识点→知识要素→能级要求。
三要联系生活。基于知识扫描生活。
四要突出重点。重点知识、重点思想、重点方法。(少教多学,关键是要突出重点、要点。)
确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地把握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关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与生活积累和认知水平为起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心理特征的具体目标。
2.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性质等应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是识记、理解、掌握还是应用。知识的获得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或是合作探究。要明确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哪些计算技能,提高了哪些数学能力,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怎样的改善与发展。在具体书写教学目标时,不必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单列分开书写,可以统一列举,只要三个维度均有表现即可。
3.教学目标要恰当、明确而具体,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和可操作性及可达成性,切忌虚假、空洞及“放之诸课而皆准”。对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
4.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因而目标书写时行为动词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不要使用祁使句而造成教学主体的转移,如“使学生……”之类的字眼在教学目标中不应出现。
关于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学习、探究、交流、反思。
知识尤如一张网,要着重抓网上的纲、网上的结。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习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突出教学过程的现实性、实践性。
2、生动活泼的自主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和组织开展
生动活泼、有思想有文化、有思维含量、规范有序
并不是每个内容都要开展问题探究活动,着力在教学重点上做文章,简单的内容不必迂回曲折,可以直奔主题。
活动设计的创新:课前、课中、课后(提前告知、即兴表演)
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立意要准、材料要新、设问要巧)
◇针对性。指向教学目标,适切学生实际。
◇科学性。设问和答案必须科学、清晰。
◇思想性。体现正确的思想导向。
◇灵活性。设问要巧妙,具有思维含量。
◇多样性。多种题型,多个视角。
必须少而精,指向教学重点做文章。
重视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给学生充分思考、发言、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灵活应用多种组织形式。
指导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深思熟虑提出问题,深思熟虑回答问题。
3、着力优化课堂管理。
◇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环境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
◇改善教师自身的行为
(1)创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克服压抑消极被动的课堂文化
规矩=自由
主动举手发言、高声发表意见、精神饱满
关注全体学生,关注课堂细节
(2)通过有意义的师生对话、有效地方法指导,构建具有生命活力,充满学习情趣的课堂文化
适时适当的友情提醒、帮助、引导、纠正
(3)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质疑、提问(3’—5’)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学生作业 教学反思
◆当堂、当天总结反思,阶段性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学习内容和收获、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困难和问题。
◆指导总结反思的方法。
快速浏览,归纳要点,琢磨追问,掩卷沉思,
扪心自问,写写记记。
◆培养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建立学习日记,布置反思性作业。
4、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并不能完全替代实物、模型、小黑板、歌曲、学案等
精心选择、有意义的:思想性、情趣性、科学性、典型性(指向目标)
5、教师的激情、精神面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三、研究建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室文化
用好班级宣传阵地,体现班级价值观: ( 1 )黑板报:要求“积极、健康、美观、有内容”让同学想看,有得看,还有所启发。( 2 )环境布置。 教室经过“文化装修”,能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育励志元素,构建和谐温暖的班级氛围。
四、着眼于推进课堂文化建设,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
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过程评价。
重视对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观察评价,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改进学习成果的检测评价。
即时检测、单元测试、专题测试等,重视目标达成性检测评价。
“模拟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参赛教师
|
|
学科
|
|
上课班级
|
|
日期
|
|
课题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内 容
|
得分
|
目标设定合理
20%
|
细化6%
|
根据新课程标准, 理清目标的层级关系, 准确定位。
|
|
|
细节6%
|
设计出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目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点目标、有序实施教学的关节点目标。
|
|
细致8%
|
目标设定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层次的挑战性、动态的生成性。
|
|
教学内容适切
30%
|
适合10%
|
教学内容适合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落实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主要内容。
|
|
|
适度10%
|
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等,使得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
|
|
适应10%
|
教师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有效内化课程标准的要求。
|
|
教学过程严实
30%
|
精心10%
|
精心组织,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秩序;精心启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
|
|
精致10%
|
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在精练中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习题。
|
|
精当10%
|
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
|
学习方式多元
18%
|
自动8%
|
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
|
|
互动6%
|
设计学生间的有效互动,精心组织合作学习,有效解决冲突,完成合作任务,分享互动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
|
策动6%
|
根据学习目标,策划、鼓励、驱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心向,指导探究策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
|
|
总分
|
|
评委签名
|
|
“课堂有效教学”竞赛评价量表
参赛教师
|
|
学科
|
|
上课班级
|
|
日期
|
|
课题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内 容
|
二级指标得分
|
一级指标等级
|
课堂环境和谐
12%
|
场境4%
|
体现便捷性、科学性、人文性,使课堂场景有利于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愿望。
|
|
|
情境4%
|
有利于教学主题展开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提升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
|
心境4%
|
创设平等、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学习状态。
|
|
目标设定合理
15%
|
细化5%
|
根据新课程标准, 理清目标的层级关系, 准确定位。
|
|
|
细节5%
|
设计出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目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点目标、有序实施教学的关节点目标。
|
|
细致5%
|
设定的目标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层次的挑战性、动态的生成性。
|
|
教学内容适切
16%
|
适合5%
|
教学内容适合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落实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主要内容。
|
|
|
适度5%
|
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等,使得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
|
|
适应6%
|
教师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有效内化课程标准的要求。
|
|
教学过程严实
24%
|
精心8%
|
精心组织,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秩序;精心启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
|
|
精致8%
|
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在精练中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习题。
|
|
精当8%
|
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
|
学习方式多元
15%
|
自动5%
|
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
|
|
互动5%
|
设计学生间的有效互动,精心组织合作学习,有效解决冲突,完成合作任务,分享互动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
|
策动5%
|
根据学习目标,策划、鼓励、驱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心向,指导探究策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
|
|
教学效果显著
18%
|
状态6%
|
师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与学, 平等交流、互动合作有效,形成教学活动的动力, 课堂充满快乐体验。
|
|
|
质态6%
|
围绕预设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达成率高。
|
|
常态6%
|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学习智慧,提高学习效益,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
|
评分
|
|
评委签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