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
——武进横山桥初级中学语文课前演讲活动方案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包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因素,不能只以其中某个方面来论英雄。目前在中学生中,口头表达能力偏弱是不争的事实,就是一些科技、艺术比赛中的佼佼者在陈述“获奖感言”时,往往不是“言不由衷”,就是“说不上来”。而在语文课堂上,重课文分析、重作文写作而忽视口头表达的现象屡见不鲜。
交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人的发展就是在交往中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口语表达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尤为重要。而课前演讲,是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容易操作且很有实效的方法。所以学校决定开展语文课前演讲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9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有详细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二、组织方法
“课前演讲”是指上本节课内容前而不指上课铃响之前。利用课前几分钟是指导在这几分钟内进行听说能力的有序训练,与阅读、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
上课铃响后,新课开始前由1-2名学生到讲台前说话训练,学生说完,全体学生评议,教师指导评价。
注意的几点:(1)全体学生不留例外,不因听课而留遗漏。(2)天天进行,节节训练,使学生养成习惯。(3)训练内容及形式随年级升高而加深。紧扣教材安排,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有准备的演讲到无准备的演讲,一律实行脱稿上台。
三、形式及顺序
初中阶段有6个学期,依据教材进度,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比如可以从以下内容逐步推进:1、当众说几句话。2、背一首古诗词。3、讲一个成语故事。4、说一句格言或警句,并进行评价。5、叙述近日见闻或复述近期国际国内一条重大新闻。6、评价班内或校内发生的某一现象。7、描述眼前的自然现象。8、谈对社会某一热点问题的看法。9、介绍一件物品。10、自己提观点、列论据。11、批驳同学中的不良言行。12、自认为重要的语文知识讲解。(各备课组自定)
针对以上主题,初中3年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平均4个主题,保证每个人围绕一个主题不重复前面同学讲的内容,从而逐步达到敢当众讲话及互相学习的目的。
形式上也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一年级可以采用定人定题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不致于一上来就形成恐惧心理;初二年级定人不定题,给学生广泛的选题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初三不定人不定题,老师当堂出题,学生当堂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指导评价
教师临场指导要及时公正。主要从以下方面选取一二点概括评价:1、内容评价。对内容新颖、突出重点、特点,富有教育意义的演讲,当场表扬。对内容单一肤浅的演讲及时提出修改意见。2、对表情评价。对敢于在大众场合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要赞扬;对真情不能畅快流露的学生及时引导。3、表达的评价。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者給予表扬,对腼腆羞涩的学生不能挖苦,应给予恰当的引导。4、对仪表的评价。从演讲者和听众两方面给予点评,找出优点,表扬为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五、积累与反思
各备课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构思,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演讲稿、照片、摄像等等),期末写好演讲训练的实践反思。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学习历来都讲究“积累”二字,“一蹴而就”显然在这门学科中是行不通的。特级教师陈忠梁先生用了一个别具风格的比喻来形容语文学习,他说:语文就像“威士忌”,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希望通过这个演讲活动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