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栏目列表
快速通道    
设备报修 课表查询 装备管理
教育督导 学籍管理 省教师管理
访问统计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修>>浅 析 作 文 “ 失 语 症 ”
浅 析 作 文 “ 失 语 症 ”
浅 析 作 文 “ 失 语 症 ”
发布时间:2013-09-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韩亚文

 

浅 析 作 文 “ 失 语 症 ”
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韩亚文 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失语症” (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丧失了说话的逻辑,说出来的话没有任何意义。)的原因。同时叙述了本人在作文教学课上分四块:创设氛围,调动兴趣;搜索有效材料,转化为内在语言;注重情感的内化,语言的外化;学会修改,自我调整,培养学生用精彩的语言描述生活中有趣、快乐、苦恼的事情的能力。
【关键词】内在语言   语言外化
 
当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到全国各地的时候,当人们开口闭口都在谈论新的教学理念的时候,当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最流行的课堂表演模式的时候,还是有一个“角落”——语文作文教学——被人们忽视了。
也许有人说,作文教学也有变化,不是不再强调文体了吗?不是都在写话题作文了吗?不是降低难度了吗?因为初中生只要求写好内容具体的记叙文,写简单的说明文,能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能一事一议即可。殊不知这样的改革结果是让学生模糊了文体的界限,拿到题目更是无从下手,而且所谓好的记叙文早就变成了散文的天下,所有获得老师青睐的文章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更有哲理性的散文,一个初中生写出来一个饱经沧桑人的感受,真不知是应该欣喜还是应该悲哀……
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导致学生存在着可怕的“失语症”。“失语症”原来是一种医学上的毛病,指的是一种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丧失了说话的逻辑,说出来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发音,不会组织语言。在学生作文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就拿这一届学生来说,在七年级的时候,只要写亲情的肯定是写爸爸、妈妈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喂药,在自己考试失利后安慰自己,下雨天来送伞;写到友谊肯定是写朋友之间闹矛盾(为一块橡皮或尺或小刀)互相不理睬,然后一个人搬家或者转学了,才重归于好,永远牵挂着对方;写到大的社会生活,中华美德,肯定写公共汽车上让座,帮助别人推车,甚至还会出现别人范文里的一模一样的材料,帮骑三轮车的人捡失落的苹果,帮老奶奶过马路,盲人把下水道上的盖子盖好;写到景物描写,比如是春天,肯定是面面俱到的描写春天的草、树、花、鸟、雨、彩虹,写到秋天肯定是黄色主宰一切,丰收的稻天,五彩的果园,喜悦的农民,一片欢腾,甚至连词语都是固定的程式化的;写到托物言志的文章肯定是写小草的坚强,写松树的刚毅,写菊花的清高,写莲花的高洁,或是表现清洁工的默默无闻的伟大,或表现战士的飒爽的英姿,还有就是什么都可以联想到老师,老师的无私奉献。写得不可谓不全,但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蜡像的美丽,缺少了真实,活泼具体的血肉,是虚假、空洞、苍白的化身,读来感觉像是在嚼蜡,索然无味。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开学的一次语文学习调查:
暑假过后的第一天语文课,我请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以“忆暑假生活之点滴   绘(展)校园学习之蓝图”为话题说一段话,要求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48个人中有30个学生都用无聊、单调、枯燥来概括,甚至就用“没意思”来概括,说暑假就是上补习班,看电视、睡觉,没有其他的有趣生活。4个学生说自己的生活是快乐的,充实的,因为上了几门兴趣班,和在学校一样充实,虽然说是快乐的,但我从他们的神情中看不到喜悦的神色。2个学生说自己感到寂寞,因为父母上班,没有同伴聊天,所以觉得寂寞想学校里的同学。2个学生觉得愉快,轻松,因为在暑假不用担心上学迟到,不用每天交作业,不用每天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可以自己支配时间,看书、听歌,甚至有人说晚上睡不着可以起来看看书。2个学生说去外地去游玩,很快乐;和自己的朋友去逛街、聊天很快乐。1个学生说暑假既感到幸福又感到难过,因为暑假终于回到父母的身边了,家人团聚了,很幸福,但又要转学了,和自己朝夕相处了一年的同学和老师分离,又很伤感……还有6个学生就只会说跟别人一样,还有1个学生什么也说不出来。
听到他们的话,我不要看他们写的文章,我也能猜到他们的笔下所写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语言也是为了写文章而写,写作文就像是他们戴着面具在跳舞,看不到真实、活泼的个性。如果现在教他们写“难忘的一件事”,他们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写暑假发生的故事,还是写自己写了很多遍的学着烧饭的过程,学着骑车,学着钓鱼等等材料。但如果让他们聚到一起,他们就会绘声绘色的描绘暑假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像作文中死气沉沉的景象,这足以说明他们已经把作文和生活截然分开了,连最基本的原则(作文来源于生活)都忘记了。作文教学陷入“瓶颈状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觉得最苦恼的莫过于作文教学了。因为它没有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学习的章程,更没有放之四海皆可行的定律,有时候连最基本的规律也没有。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环境肯定不同,加上学生自身的语言基础,理解能力不同,学生呈现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下也会呈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语文难教,作文更难教,我一直在寻求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可是现状是,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学。有时候,语文老师也只能无奈的承认,语文成绩好的,尤其是作文好的学生肯定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全在于自己的领悟、积累和运用,要的是一种悟性和灵性。说的越悬乎,越说明老师的无计可施。老师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按照书上的要求,含糊其词,看似有要求,其实是自己也是一盘糊涂账。
首先是新教材原因。新教材上的写作是安排在每个单元结束的时候,单元的内容往往是按照主题的不同来分类的,但写作的要求则没有按照统一的角度来分类的。有很多的单元后面的作文要求多是重复罗嗦的,而且显得牵强。比如苏教版的七年级第一单元作文要求是“有感而发”,告诉学生写文章是“心灵的颤动,激情的流露”,第二单元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从生活中找米”,这三个单元的要求都是含糊的,没有具体的写作要求,还有重复的现象。到了七年级下学期要求观察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观察景物写出景物的特点,观察动物写出动物的特点,在这里根本没有区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往往学生写动物的文章时分不清记叙和说明的分别,所以考试的时候也是一笔糊涂账。到了八年级上册才提到写事情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事情要详略得当,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其实在七年级就提出记事写人要线索清楚。由此可见作文要求的安排有点本末倒置,先是空的要求,然后才是具体的要求。就包括作文的修改也是如此,比如七年级第一单元修改作文就是按照叶圣陶说的:“文章写好以后,念它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这段话来修改自己最近的文章,根本没有教给学生具体修改文章的方法。但可笑的是竟然在初二提出要修改标点符号等具体的修改文章的方法,难道初一的学生比初二的学生理解力要好的多吗?这样的安排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
何况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怎么可以因为某个单元的要求而把它特别突出?而且评价文章也向来都是从整体来评价的,不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符合要求就是好文章。就像维纳斯的雕像,如果因为手过分突出而影响了整体的美观,还不如就舍弃这一小部分的优点,而保住整体的和谐。
其次是教师的原因。在这样的教材指导下,绝大多数教师也人云亦云,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具体的写作目标,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也找不到恰当的教学方法。
最后是学生的原因。教材是混乱的,教师是盲目的,学生就更不知所云了,出现“失语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再加上学生所接触的优秀作文也大都是装着大人学说话,这样模仿的结果也是越来越假,越来越脱离生活。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也只是摸索着解决的方法,正好我们语文组也开展了“板块式教学”课题研究,于是联系起来总结了以下几点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我觉得要想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作文水平,首先需要各个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作文计划,再根据作文的每个阶段采用适当的方法。
其次还要培养学生注意积累生活中有趣、快乐、苦恼的事情,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语言,随时记录。
还有多看书。有些同学喜欢看作文选,写作文的时候也就模仿着别人的选材、结构、语言,但这样往往只是别人的翻版,看不到个性化的东西。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作文表达水平,肯定要多看优秀的作品,看原著。这个看似成效最低,但实际上是最有价值的一项长远投资,不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丰富自己的感情体验,增加自己内涵。
在正式上作文课的时候主要讲究这样几个“板块”:
1、            创设氛围,调动兴趣。
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都需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可以是老师介绍最基本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见闻,也可以直接以一段画面导入,甚至也可以在沉默中引出话题。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自己写的文章,那就更加有说服力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我自己经历来说,这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比如在说暑假生活的时候,我讲了自己的暑假中特殊的经历,讲到自己考上教育硕士重回校园的惊喜和珍惜,讲到自己看书时喜悦和充实的感受,讲到自己在外上学不能回家跟母亲过生日的遗憾,讲到十年同学聚会时的兴奋,讲到孩子送我到火车站叫着“妈妈别走”时的心酸……我发现孩子们听得特别的认真,从我的说话中仿佛懂得了很多,再写文章的时候就多了几分真实的感受,也是独特的感受。
2、            搜索有效材料,转化为内在语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有值得一看的文章都不是从别人的文章中得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只有真正的从生活中发掘,才能为自己的作文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但是生活也不能是作文的全部,不是发生什么就记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在我强调写自己真实生活的时候,有些学生在“真实”二字上做文章,所写的作文全是现实的再版,就是记叙自己双休日几点起床,然后刷牙洗脸,吃早饭,做了几个小时的作业,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陪妈妈逛了哪些地方,买了哪些东西,最后回家。要么就是在考试前后写自己怎样复习迎考,考后分析自己的得失,还立下了怎样的志愿。这样的文章似流水帐一样,除了真实没有任何可取的地方。这就要强调学会筛选有价值的材料,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
3、            注重情感的内化,语言的外化。
当真正开始动笔的时候,就是内在的情感外化的表现。有的人是想一句写一句,为了凑字数,所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也是支离破碎的,不连贯的。有的人写文章下笔千言,但写着写着就会偏离了原来的中心。还有的人在写做之前写提纲,按照提纲写文章。我比较赞成后面一种方法,因为这样很不容易偏离中心,而且保证在安全的空间展现最大的自由。在你选择好材料的时候,你就已经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时候你应该考虑如何使你的文章在感动你的同时也感染大家。这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表达。“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你的结构安排过于简单,很容易让人觉得没有兴趣往下读,如果语言也很直白、简单,就更让人觉得乏味。所以在真正落笔成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行文的安排和语言的表达,作文中的语言肯定与生活中的口语不同,需要一点文采,需要一些含蓄,需要一层修饰。
4、            学会修改,自我调整。
真正的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就像玉一样如果有了好的质地,就
需要耐心的打磨。好文章也如此,如果自己读了仍然发现不了问题,也可以与同组的人商量 ,这样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别人的目光中照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就更容易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了。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漫长而又见效甚微的研究,我自己也在摸索着前进,以上也只是初步的教学设想,真正着手才一年的时间,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解决。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感情丰富的经历,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或提高写作水平,我想这样的努力就是有价值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自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山桥镇五一村    邮编:213119   联系方式:0519-88612706(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