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olly”遭遇“Eddie”
——对牛津教材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房静霞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化,牛津英语教材顺应了发展的潮流,登上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舞台。当“Polly”遭遇“Eddie”,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思考如何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怎样解决教材中词汇量大的问题,如何处理语法规则,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牛津教材 思考 探索 实践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作为知识载体的语言,英语教材也与时俱进着。在这个大背景下,初中沿用了十几年的人教版老教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告别了乖巧的鹦鹉“Polly”,迎来了以憨厚搞笑的“Eddie”及精灵可爱的“Hobo”为代表人物的牛津英语新教材。新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着眼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Polly”遭遇“Eddie”,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很不习惯:教学以版块模式进行,教学内容陡增,词汇量扩大。好在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转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我们惊喜于课程改革带来的改变的同时,也不断地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于是我们边探索边前进。以下便是我在牛津教材教学过程中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如何解决词汇量的问题
2008年9月我第一次开始了牛津英语7A的教学。当我翻开这本教材,我惊叹于每单元的词汇量,而学生们更是看着那么多单词无从下手,直皱眉头。在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外省的借读生,他们在小学里没有学过英语。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和压力就是词汇量,而词汇是初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只有打好了词汇的基础,才有可能在阅读、写作等方面驾驭自如。在词汇量较大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重点检测基础词汇。对不同类型的单词,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避免部分学生负担过重,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教会学生音标和拼读规则,并适当补充一些浅显的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在检测单词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如单词竞赛、单词的中英互译、根据单词的首字母填空、短文选词填空、短文缺词填空等等。然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不仅是学会一些词汇。所以进行教学和检查单词掌握的情况时,我常常以句子为最小单位来检测,采用听写句子,回答问题,补全对话,看图描述等方法,不以单词为单位来检测。这样虽然费时间,但等学生到了初二,我发现这样掌握词汇的好处慢慢显现了,学生们学得得心应手起来。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记忆在意义上有联系的东西优于无联系的东西。所以,以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应以句子为基础,整句学,整句用。多练句子,单词自然也学会了,而且还有利于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二、如何处理教材中的语法规则
现在的英语教学,越来越淡化语法。减少学生对语法的依赖,特别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我们要尽量少引入语法概念,更不要对语法规则作系统的讲解。
在课本7A在Unit2里出现了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之类的语法概念。我觉得这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句型上的感性认识,并不能要求作为一种系统的语法规则加以传授。所以,我在课堂上只是一语带过,没有深入讲解。可一部分学生发现这样的句型有规律可循,我积极地鼓励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买了个关子,留了个悬念给他们。等我再讲到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的时候,他们居然比我归纳得还详细。
我觉得学习语法,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素材之后,靠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讲名词的复数时,我试着以libraries,boys,babies,radios等词为例,每一类列出两三个词来,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然后再提供一组新词让他们来变换。我没有一次就将涉及变复数的所有类型都列举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慢慢发现并总结规律。最后,我才辅以Children为例,告诉学生任何规则都是相对的,同时鼓励学生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结果我发现,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探索语法规则的欲望,而且他们自己归纳的东西,我一问便知,记忆深刻。
英国外语教学家帕默(H.E.Palmer)认为: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技艺(art),而不是科学(Science)。学习外语要靠多模仿,多练习,而不是靠多讲语法。
三、如何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寻找更合理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对教材有全局意识,才能不孤立地分析教材、教授每课书;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坚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探索实践。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教学目标重要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否则容易形式化——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
2.坚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由于新课标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创造者,这样课程就是开放的,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思考,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集体的智慧是无比的。因此,要想提高整体战斗力,我们必须强调同备课组的资源共享以及相互交流的灵感启迪。
我们的做法是:各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仔细研究教材,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相关资料;确定讲授方法,包括创设的情境,那些人物的设置等等,制作一个大体上的课件;划分好单元教学课时,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以及统一课堂作业等。集体备课时,大家对提出的各项加以讨论和补充,同时交流各种教育教学的信息。
3. 让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新教材在编排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前两次英语教材都是“结构式”的,而这次变成了“版块式”,这样体现了学生活动的需要。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开口说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形式多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比如每节课的Revision可以让学生自由挑选他们喜欢的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也可以就上节课的话题或内容进行Free talk,等等。新授部分尽量多创设情景,展开活动,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四、如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教材内容
初中牛津教材与小学不同,每天学生新学的内容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小学的要求高。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所学教材内容呢?我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下面四种方法:
1.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联想记忆的习惯
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英语的方法也是一种习惯。初学阶段应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方法来学习第一批词和句子,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联想记忆的习惯。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后,就要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这些材料,而不是对已学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有机地重新组合,使孩子们在脑中所储存的语言信息也做频繁的再组合。
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我坚持每个学习阶段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组合的新句子多,哪怕是简单的替换也给予鼓励。每学期让学生进行民主测评,看谁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外的多。这样做目的是促成学生一种学习外语的小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
2.增加通过视觉获得记忆信息的比重
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手段普及的情况下,我们改变单一通过听觉系统学习语言的状况,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的优势,来激起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与热情。这无论是在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积累上,还是在检查学生的词汇记忆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3.提倡背诵课文
我们学校的班容量较大,每个班级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仅仅在教师们指导下的课堂上所作的pair work是很难达到增加学生语言输入量的目的的,学生缺少口头使用所学语言材料的机会,课后更缺少让学生利用所学语言的背景,那么背诵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对于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都有很大作用。
4.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出画报
牛津教材中的写作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单词、句型、语法等知识,而且还能够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
比如,在学了7B第一单元Dream home之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理想中的家园。于是,我布置了出画报的任务,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创作。在他们的画报中,同学们都绘制了插图,更加直观地展示了自己心爱的家园;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运用各类词汇、多种句型,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描绘的应有尽有,栩栩如生。我当堂让小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这种小组活动,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语言输入量,除了自己的一篇习作之外,可以阅读或欣赏到其他小组的3至4篇习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全班推选出3-4篇公认为优秀的习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有了这种激励方式,同学之间无形地产生了一种竞争,都想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激发了他们挥笔一试的勇气!
在全球社会生活日益信息化、经济化和国际化的今天,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英语教学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当“Polly”遭遇“Eddie”,如何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并使用英语?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我们转变观念,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改进和创新,融入课改的精髓,才能让牛津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