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教师勤思考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8-01-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建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教师勤思考的必要性

 主讲人:盛廷君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中,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知、监控、调节,思考教学设计与实际行为和进程的差距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成功之处的感悟、对不足之处的探究、对困惑问题的再思考、对下一步改进的再设计等。教学反思能让教师在行动中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情景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和积极发展专业,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 为什么进行教学反思
  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实践智慧的过程,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的专业知识基本分为两大类即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初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包括学科的原理、规划,还有一般教学法的知识,我们称这种可以言传、可以用文字表达的知识为明确知识(书本知识)。有经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案例知识,主要是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专家教师则还具备丰富的策略知识,也就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亲身体验,我们称这种不能言传的、不能体统表达的知识为默会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越高,默会知识占的比例就越大。这种能力除了要有坚实明确的知识作为基础外,最主要的是须具有丰富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产生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进程本身,特别来自“行动中的反思”。这对个人而言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经验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经常反思可以让你的头脑清晰,让你明明白白地教书,清清楚楚地育人,让你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注重反思。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的提问,在一天夜里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便问:“上午干什么?”“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斥责道:“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卢瑟福勤于思考,是思考铸就了他的辉煌。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思考是“在宁静中找智慧”,他说,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是“打工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思考”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思考”来激发自己去永恒进取,去点燃探索的火把。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种优良的品质。
  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都要进行反思。要全程反思,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刘云生)
  二、反思的内容
  1.对经验的反思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满足于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教师的发展将受很大的限制。教师要对已发生的教育事实加以追忆和思考,提炼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有价值的教学理念,总结师生交互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要从多姿多彩中积累反思内容,从“支离破碎”中抽象教学规律。要不断在实践中反思,不断在反思中实践。使教师的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而转化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实力。
  2.对教训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如果不进行反思,这些缺憾或许永远隐藏在背后,或许会“重蹈覆辙”。 教学中的缺憾对教师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要反思失败的原因,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教师要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站在自己教学的对立面,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对败笔之处要作深刻的剖析,并设计有效的改进方案,这样持之以恒,教师就会不断超越自我。(劳技课比赛,只顾流程,不管学生)
  3.对创新之举的反思
  教师重新回顾、欣赏、感悟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之举,会对教师自身产生强大的激励。教师创新性的从事教学,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珍惜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及成果,反思其生成的情境及价值,使之内化成自己的默会知识。通过反思创新之举,能唤醒教师创新的思维,激发创新的潜能,使创新行为成为教师的日常性行为。
  4.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可以将教学设计上的精当之处与不足进行梳理,并对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等进行回顾、评价,各类知识重新定位、取舍、修改、重新设计,然后整合成新的教学设计,并总结出提高设计水平的一般规律。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和新高度。
  总之,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能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三、 反思的方式
  反思要真正发现问题,否则等于没有反思,只是简单的回顾、“放电影”是不够的。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反思:
  1、反思日记。在一节课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要写下自己的所得所失,分析成败的经验教训并找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及原因。反思日记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找准问题及原因。
  2、写教学故事。对观摩到的自己或别人教学,进行详细的描述(也称用笔录像),然后,进行分析,用旁者的眼光重新对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发现自己或他人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优点与长处。教学故事不是对教学过程的直白描述,要夹叙夹议。 
  3、实际讨论。教学反思不排斥别人的参与,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集合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各抒己见,观点相互碰撞,甚至会激烈争论,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供大家借鉴参考,为大家共享。(同课异构)
  4、行动研究。教师及合作者为了弄清课堂中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有时要对问题进行追踪,要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问题来源于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探求普遍法则。(滚动式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思。”在倡导终生学习的今天,新课改为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反思将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措施和推进剂。(我的听课、备课和笔记),有人说这样做还累死了,但我要说:正因为你做了别人没做的事、做不到的事,你就比别人多走了一步或几步,这就是你比别人走得更远的原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山桥镇五一村    邮编:213119   联系方式:0519-88612706(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