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最新公告:
栏目列表
快速通道    
设备报修 课表查询 装备管理
教育督导 学籍管理 省教师管理
访问统计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网站>>课题网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规律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规律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18-04-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金波

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规律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支撑和根本任务。

  韩民青 济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约研究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支撑和根本任务。我们必须深入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规律,努力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视野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核心价值观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历史表明,社会核心价值观或者说社会主导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怎样演变的呢?日本著名的未来学家堺屋太一在其《知识价值革命》(东方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书中给予了较充分的研究。他认为:“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并不是任何时代都是一致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信念和社会规范,它的基础是不同的美学意识和不同的伦理观念”即价值观念。他还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在追求物质财富价值和追求主观精神价值之间的交替转移中实现的,于是形成了文化发展侧重点的不断转移。

  堺屋太一详细地考察了文化发展侧重点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转移历史。他认为:“古代社会的思想基础是追求物质财富,为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做出努力。研究科学,发展技术,建立各种不同组织机构,扩大领土,兴修水利以及进行物质财富的分配等,这一切都是和要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古代人的欲望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古代社会是一个追求物质财富的价值观念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在古代社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萌芽于劳动实践之中。农业获得较大发展,灌溉和排水设施有了发展,可耕面积大大扩展。由于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及运输之中,人们就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古代社会也是一个物质文化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

  古代社会衰落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纪社会和中世纪文化。中世纪的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古代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堺屋太一认为,“社会缺乏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关心,因而物质的价值并没有成为决定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中世纪人把‘过剩’的时间用于精神生活和艺术创作上,从而‘创造’了远离客观世界的主观世界。”)中世纪人在这些精神产品中发现了内在的美,为了表现这种内在的美,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去修建教堂、寺院和石窟。然而与此同时,许多农田却变成了荒地,经济几乎停止了发展。中世纪的宗教活动十分活跃,从而使中世纪文化成为宗教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文化。这就遏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阻挠了物质财富的扩大再生产。所以,从本质上讲,中世纪文化是一种重视主观精神价值、轻视物质财富价值的文化。

  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社会的转变,文化发展的侧重点又转移到物质文化上来。“促使中世纪崩溃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就是中世纪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对传统的中世纪社会来说,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追求丰富的物质财富就意味着中世纪社会陷入了‘危机’。”与中世纪社会相比,近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信仰衰退、科学技术占据支配地位的世俗文化,是一种十分重视物质财富价值的文化,并且也是一种物质文化获得了巨大发展的文化。

  堺屋太一在考察了文化发展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演变的历史之后,又对未来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转变做出了独特探讨。他提出:“人的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即价值观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工业社会即将结束,建立在新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崭新的社会即将到来。”而未来社会的文化将是一种重视主观精神价值的新文化。对于这种主观精神价值,他称之为“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他说:“‘知识价值社会’,并不是目前工业社会的延续;换言之,它不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社会’,而是区别于工业社会的‘新社会’”。

  从堺屋太一对文化发展的考察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是在追求物质财富价值与追求主观精神价值之间的交替转移中实现的。在古代社会,物质财富受到重视并成为文化发展的侧重点;在中世纪社会,精神文化受到重视并成为文化发展的侧重点;在近现代社会,物质财富又受到重视并成为文化发展的侧重点;在未来社会,精神文化将再度受到重视并成为文化发展的侧重点。

  文化的两大类型为什么会在发展中不断交替转换,从而形成文化发展侧重点的转移呢?人的文化价值追求为什么会出现不断转移呢?现代心理学表明,引发和驱使人去行动的内源动力是生理内驱力和心理内驱力。生理内驱力在个体心理和意识中的反映便是人的生理性需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需要。心理内驱力在个体心理和意识上的反映就是人的心理性需要,表现为信仰、伦理、审美等精神文化需要。所以,正是人的两类基本需要赋予了两类文化以两类基本价值。人的需要是不断变换的,两类需要之间也是变换的,这又形成了人们的价值追求的转移。马斯洛曾提出“优势需要”理论,认为人的“优势需要”同其他需要相比具有较大的强度,显得急迫和强烈,因而能满足主体“优势需要”的客体是最有价值的对象,成为价值追求的重点。如果把这种“优势需要”理论加以宏观运用,从社会层次上和历史变化角度来看,社会规模上的人类群体也有“优势需要”的情况,从而出现社会性的价值追求重点。“优势需要”理论还认为,人的“优势需要”不是固定的,随着需要的满足,优势就会失去,对价值对象的追求也会降低,并出现新的“优势需要”及追求重点。把这个理论加以宏观运用,从社会层次上和两大类基本文化价值层次上看,人们的物质文化优势需要与精神文化优势需要也会随满足水平的提高而相互转移,从而形成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价值追求重点的相互转移,并决定文化发展中两个侧重点的相互转移。

  研究文化发展侧重点或者说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看到,现代社会过分注重物质文化价值。在经济发展、物质财富飞速增加的同时,人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人类亟需建立一种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即精神价值的文化,一种崇尚伦理、崇尚内在美的文化。这种文化并不鄙弃物质文化,而是把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运用于精神价值的创造之中,使人的主体精神从物欲的压抑下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人的主体解放与自由。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这样一种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即崇尚人的主体解放与自由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观演变规律和当代发展方向的。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质就是要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坚强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特别是新世纪之初,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东西方文明的排斥和融合,也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劲挑战,中国人民必须高举旗帜,坚定不移,用崇高的精神武装起来,奋力在国际大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因此,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落脚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着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起,同时,只有转化为民族精神才能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凝结为长久的牢固的精神主导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大力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要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强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先进的价值观是一种伟大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自强不息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这种伟大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必须落实到不断提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民族气魄上。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民族,在今天,中华民族应该也必须以自强不息的伟大气概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伟大贡献。

  要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理想和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崇高精神境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崇尚群体、崇尚人格,这成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伟大文化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扬了这个伟大文化品性,使之上升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伟大时代情怀。在今天,我们要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人们继续弘扬崇尚群体、崇尚人格的民族精神,坚决抵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进一步发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要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心,不断推进艰苦奋斗、努力创新,不断提高勇于胜利、敢于胜利的民族自信心。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能否不断提高国家硬软实力的竞争力已成为关系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发挥激励中华民族自信心的作用,促使中华民族继续发挥和不断提高勇于胜利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目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遭受到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已显示出不可持续的趋势,由新科技革命引领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不可能继续沿袭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必须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努力开拓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崭新的历史课题。所以,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精神,不断坚定勇于胜利、敢于胜利的民族自信心,是决定我们能否开创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精神保障。

  社会主导价值观是不断演变的,民族精神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经历了从优秀历史传统精神到现代革命和建设精神、新时期改革开放精神的发展,现在,中华民族精神又在经历新的历史飞跃。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和血液里,从根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上提升民族素质,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走在当代世界前列、引领时代步伐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和谐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新时代精神。中国人民决心和世界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伟大成果,建立和谐的世界新秩序。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巨大感召力吸引力生命力的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是一种可以也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灵魂、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精神力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山桥镇五一村    邮编:213119   联系方式:0519-88612706(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