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栏目列表
快速通道    
设备报修 课表查询 装备管理
教育督导 学籍管理 省教师管理
访问统计 市基础教育 办公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课程管理>>市教育科研基地
市教育科研基地
发布时间:2018-04-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妹近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寻学生成长之源

一、研究背景 

一、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横山桥初中开始重点致力于软件建设,从校园文化到教育管理,从师生成长到学校发展,不断思考,努力探索,促进内涵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二、基础定义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三、研究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四、研究过程

一、注重培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关注系统的教研组建设

教师日常的教学研究团队主要就是教研组,在当下教育的推进中,建设“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和研究气息”的教研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变刚性组织为柔性组织。

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创设宽松的、具有研究气息的团队。多为教研组服务,提供资源,少对教研组的考核与评比。并为每个教研组定时聘请市区级的学科顾问,来学校进行研究活动。

(2)变无序研究为定向、系统、连续的研究。

围绕子课题,各教研组将开展专题、课型研究,并及时转化为日常性研究。对内,建立“跨学科”大教研制度,围绕同一主题,各学科日常研究做到四“强”。一是加强策划,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二是强调降低重心,提高研究的参与性。三是加强引领,提高研究的专业性。四是强调及时反思,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同时,打开校门搞校本研究,向兄弟学校开放、向社区社会开放。

(3)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教研组的研究要更注重“前延后续”。每个教研组的研究经历这样的过程:针对研究的内容,各年级都展开研究形成年级教案——交流讨论,形成一份教研组较认可的教案——进行试教——议课重建——上重建课——形成一份具有反思性的总结。这样的过程,每个教师都有思考、每个教师都有提高。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建立了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能力。

2、关注真实有效的课堂

只有真正改变课堂,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教育。我校今后研究的过程中,将把重心落实到每天的课堂教学中。

(1)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每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课堂教学调研,所有的课程进行了随机听课,关注90%的老师的各科课堂,并对课进行分析,发现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期课堂教学发展的目标。

(2)听随堂课。学校从校级领导到中层干部到教研组长,每人都要有听随堂课的要求。校级和中层每学期至少要听35节,教研组长至少要听20节。听课、和上课教师交流、发现存在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一起要完成。

(3)引导教师把课堂中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学校20%的老师要有自己研究的课题,100%40周岁以下的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

3、关注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划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为自己设计一份三年发展规划,并三次进行分析和修改,以达到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发展性。学校再根据教师在三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情况,整理出教师需要的帮助,如教师需要市区级上课的机会,学校出面帮助争取,教师需要更高的平台进行充电,学校为其创建……总之,学校要关注每个教师的成长。在这过程中,学校也形成了“类”教师群体。不同类的教师学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在未来三年中,相信学校会成长一大批在有科研影响力的教师。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自主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按照这一原则,我校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研究,并及时地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2、学会学习

学生要在宽松的环境下参与参与学习活动。现实中常见的课是课堂气氛沉闷,严肃有余,灵活不足,师生交流不够。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些教师不想与学生有太多的交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同时感到激励、鼓舞,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学生自然愿意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当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而不是教师强迫的行为,教学气氛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主要有课前演说、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师生谈话、知识竞赛或课堂辩论赛等。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1.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我们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因而学校加大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运用网络进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训力度。课件制作提倡以自制为主,专业人员制作为辅。要求青年教师达到会制、会用、用好的程度。学校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方法采用双途径:即校内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发挥本校微机教师的特长,定辅导人员、定时间、定地点组织好校内的课件制作培训。通过培训,教师掌握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初步达到自制课件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的制作课件,突出课件的辅助手段,课件要为围绕创设情景而选材,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使用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结合,追求低耗高效。 

2. 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导师计划。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

   (2)、自主研修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这种培训,针对性最强,又是基于教师的内在需要,因而效果最佳。

   
3
、注重培训过程,充分利用各种继续教育资源

学校加强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培训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做到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使校本培训既立足于学校,又不固步自封。积极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除了参加区级培训外,学校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还将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市、省级培训。

四、教学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基于此我校提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以最经济的教学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达到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方式。

五、扎实课题日常研究

1、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定向、系统、连续

理清学校发展的规律,确立学校发展的方向,强化学校的品牌。

2、追求课题研究的品质——真实、扎实、有效

课题研究,要真正能解决学校发展过程的问题,学校所追寻的发展方向,它不是装饰、不是口号。要延续淳朴的研究之风,赋予了研究更高的品质——让每个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真实有效的发展。形成较好地学校研究氛围,使得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由浅入深,由外到里,悄悄地改变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教科研文化,追求更高的教科研品质。

3、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

2010年开始,学校已构建三级课题网络。学校总课题——教研组研究课题——教师个人课题。三级课题之间是相互相成,互相支撑的。特别是教师个人课题,在学校动员,各级领导参与,合作伙伴或个人反复研讨后,使的教师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教学中的问题变成需要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习惯,走一条小而精,实而活之路”。

五、预期成效

1、通过培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持续的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参与的能力,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2、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意识、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评估调控学习进程等方面,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优秀品质。

3、通过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形成,发展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教师来影响学生的文化基础。

4、通过教学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通过扎实课题日常研究,达到预期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山桥镇五一村    邮编:213119   联系方式:0519-88612706(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