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
编号: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初中教育
研究方向与范围: 基础教育2
课题主持人: 赵亚东 刘金波
所在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申报日期: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报说明
1.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初中教育专项、青年教师专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专项、乡村教师专项、学生资助专项、教师发展研究专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体卫艺研究专项)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和《申报评审活页》。
2.封面左上角“编号”栏,所有申报者均无须填写,评审时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3. “课题类别”栏按专项类别填写,如申报“初中教育专项”者就在此栏填写“初中教育”。“研究方向与范围”栏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第五部分“重大课题与研究领域”之二中“重点研究方向”中的分类填写,如申报基础教育“依法治教”类课题就在此栏填写“基础教育1”,申报职成教育、高等教育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则在此栏填写“自选课题”。如确实有必要,“课题主持人”可以填两人。
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并已结题;B.主持但未结题;C.参与研究;D.未参与研究。申报者只须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栏填上序号“A、B、C、D”即可。“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栏须如实填写主持或参与研究的一至二项课题名称、课题级别及完成情况,未参与任何课题研究者如实填写“未参与”。
5.《申报评审书》中“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和《申报评审活页》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邮编:210013;电话:025-83758278,83758279。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主 持 人 | 第一主持人姓名 | 赵亚东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70年2月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技术职务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研究专长 | 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电 话 | 13585308291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E-mail | 2813495726@{域名已经过期}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邮政编码 | 213119 |
第二主持人姓名 | 刘金波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79年12月 |
行政职称 | 副校长 | 专业技术职务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研究专长 | 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电 话 | 13813658887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E-mail | 52208008@{域名已经过期}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邮编 | 213119 |
﹃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 | D |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 赵亚东 主持省级“十二五”少先队课题《初中少先队小骨干责任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16年结题 刘金波 主持区级课题《高中物理课堂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16年结题 |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填10篇) | 论文或论著名称 |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 考试周刊2013年第28期发表 |
《探究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速读杂志2014年10月上旬刊发表 |
《高中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的探讨》 | 学园杂志2014年第9期发表 |
《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 亚太教育2016年12月发表 |
| |
| |
| |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徐建文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 课题研究的规划与管理 |
丁晓燕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 课题管理与资源整理 |
任建平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 课题管理与资源整理 |
韩亚文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 课题管理与资源整理 |
章 瑛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育研究 | 文献研究与实践研究 |
吴敏亚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育研究 | 调查研究与实践研究 |
张燕勤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教育研究 | 案例研究与实践研究 |
吴 奕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庄 涛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许彩红 |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初级中学 | 中小学二级教师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一、农村初中 农村初中是指坐落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城市和城镇的农村,家长群体以普通工人为主的初中。这类学校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单一、滞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行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本研究中的学校地处苏南长三角中心地区,外来随迁子女比例较大,又地处非镇区的自然村内,教育资源和手段相对匾乏,具有典型代表性,有较大研究价值。 二、家校合作 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一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他的观点抛弃了我国教育界一直以来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服从和隶属于学校教育的传统观点,强调了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平等、互动、合作的关系,力图达到平衡家校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家庭参与子女教育的积极性,统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方面的力量,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及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与学校的互动行为,其中家长会,家访是当前的主要形式。家庭与学校把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加上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青少年教育的一种模式。这一概念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的观点。她创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 ,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等因素合作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指出:“明天的教育要试图使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结构,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并共同实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的层次随着与学校的交互活动的开展由浅入深,在中学阶段和家庭的交互形式主要有家校联系本,组建校级、班级家委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开放日,家访,家长以一定程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等。在国外,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理财意识,家长重视中学生青春期的引导,培养孩子的界限意识,让孩子在规矩界限下有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另外家长的教育观念较先进较注重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和学校的互动也比较多。而在国内,家校合作虽也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一部分地区也已经初步开展起来,但是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家长意识不到位或常年工作繁忙,疏于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当前的普遍现状。家校合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冲突,实施的程度不一,家长和学校的合力或者核心凝聚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初中,68名教职员工,教工平均年龄37.5岁较为年轻。学校设有21个班共1123名学生,在区域内农村初中中规模较大。从家长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看,就读外来工随迁子女占总学生数的64%;家长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68%,高中学历占26%;家长年龄分布范围从35岁到43岁都有超过5%的占比;家长工作性质以普通工人居多占比56%,其次是个体工商户占比21%。据调查,大多数家庭在物质上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监护和陪伴;或者文化水平低不能正确教育辅导孩子;也有些只顾强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思想、心理、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也有些受农村低俗文化影响,只顾自己玩乐给孩子负面影响;还有的一味溺爱,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正确的导向;还有的家庭情况复杂,父母离异的、单亲的、跟随祖辈生活的等等情况出现的家庭教育缺失。这些都要求学校、家庭以及相关部门给予配合,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地协调合作。 二、文献研究小结 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中学的家校合作模式还处于非常薄弱的现状,农村的父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很少能够和在校的教师和学校有互动,再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家访的成效不高,家长会,微信通知等形式难以开展,因此探索农村地区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是对于农村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步,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环,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途径。 三、研究的价值 1、该研究的实施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各自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个别性来弥补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科学性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互相支撑,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开放的、立体的良好育人环境。 2、该研究的实施促进学校和农村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农村初中生家长们的旧的教育理念,使家长们和学校密切配合。教师了解家庭,家长了解学校,家校合作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3、该研究的实施有利于探索一条针对农村初中独特的家校合作模式,建立和谐的家校合作的关系,并为其他地区的农村初中推行家校合作提供一种借鉴模式。农村初中和城市初中的家校合作相比,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家长开展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现象普遍。因此在农村初中进行家校合作研究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4、该研究的实施有利于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培养人才,更快地实现中国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规范的管理、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设备设施、所以学校教育是核心。只有和谐的家校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培养人才。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一、研究目标 开展学校家庭的合作共育,是学校教育的自觉,也是学校自我变革和适应现代教育的必然途径。利用家校合作进行实践研究,构建适合于农村初中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建立适应农村初中学生成长的良好生态链。 本课题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研究目标: 1、了解当前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访谈、家访等形式找出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了解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2、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家校合作实施的对比分析,在探索共性的基础上找出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独特之处,寻找一种合适农村实施的家校合作的模式。 3、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性的探索。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文献研究。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了解当前关于农村初中的调查进度,调查难点,调查方向,重点在寻找有效的调查方式,比较不同的调查方式,从而为进一步实地调查做铺垫。 2、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和梳理。主要涉及家长及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程度,通常开展家校合作的内容、频率、方式以及合作的程度。重点要搞清当前农村普通初中家校合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 3、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目标研究。针对农村普通初中家校合作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具体措施,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拓宽教育渠道,延伸教育深度,最后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 4、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过程与途径研究。利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不断修正,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不断总结,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探索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过程与途径。 ①结合本校实际设计并推广《家校联系手册》,构建校讯通、QQ群等现代信息平台。 ②系统设计学校开放日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加强家校联系。 ③在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发挥家长参与的功能。 ④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利用家长委员会等家校合作组织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 5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资源开发。充分挖掘学校、家庭和周边教育资源,为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研究重点 1、构建具有农村初中特色的学校一家庭的家校合作模式及其理论,并开展有关家校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 2、开展多形式的家校合作项目,全面探讨家校合作对学生学业成绩、个性心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等因素的影响。 3、通过形式多样的家校合作项目提高家校合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构建针对农村初中的有效的家校合作平台。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收集资料阶段,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访谈结合文献研究,了解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实施现状和研究目标、内容,形成研究报告。 2、结合农村初中的独特特点分析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综合各方资源确立研究方案,探索可行的研究途径。 3、通过不同途径的开展,进行实效性分析,综合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课题研究成员通过查阅部分相关农村初中生教育的书籍和教材,同时阅读大量与学校、家庭合育有关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及查询一定数量杂志上与初中生心理和生理阅读相关的内容,研究分析在农村初中教育阶段实行家校合作教育的可行性。 2、调查问卷法:首先在开展研究之前,调查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其次是在研究后期了解在学校、家庭合育作用后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3、访谈法:在运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对不同的学生、家长、老师进行非结构化访谈,以了解学生、家长及老师对于家校合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4、行动研究法: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更正实施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观察、访谈确定个案典型对象,进行长时间个案跟踪与研究,并建立个案集。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主要观点 在地域上关于城市与农村家校合作的状况很少有分开研究的,还没有过多的关注到家校合作的差异。事实上农村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城市学校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家校合作的模式以及影响家校合作开展的原因都有着不同的差别。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有关教育理论为依据,改革德育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建立家校交流平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针对农村初中特点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学校、家庭互相沟通和协调,双向促进的途径及办法。 二、 可能创新之处 1、理论创新方面: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模式探索。 2、实践创新方面:城市初中和农村初中对比分析,及行动研究法不断改正的实践方法。系统地让家校合作深入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3、研究对象创新方面:将家长,学生,教师在不同层面做跟踪调查,以案例集、论文、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指导手册、课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 (限5项) | 农村初中和城市初中家校合作的文献调查现状 | 文献整理 | 2017.12 |
农村初中家长学生教师实地调查研究 | 问卷,采访 | 2018.01 |
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采访成果整理分析 | 调查结果文案 | 2018.03 |
调查小组拟定关于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实施方案 | 实施方案 | 2019.01 |
家校合作相关论文发表 | 论文 | 2020.09 |
最终成果 (限3项) |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报告 | 课题研究报告 | 2020.09 |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案例集 | 案例集 | 2020.09 |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指导手册 | 指导手册 | 2020.09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一、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现实针对性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课题组围绕该选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好的调查。开题报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拟定了初步的研究方案和计划,准备工作较为充分。 二、研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方案可行,研究进度合理。 三、课题研究团队力量较强。该课题由学校校长领衔主持,成员中有的是学校各条线部门的负责人,有的是班主任或学科骨干,也有一些是对此课题有兴趣和研究专长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基础扎实,所在单位完成课题的经费充足、保障条件好,能按时完成研究计划。 |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部门(单位)完全了解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如果该课题获准立项并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以不低于1:1的比例划拨配套经费;如果该项课题获准立项没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为该课题划拨不少于捌仟元的研究经费。 本部门(单位)帐号: ;开户银行: ;户名: 。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四、课题委托管理部门意见
县(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高校、大市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五、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