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实验室改革与发展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次改革,决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纯粹的教材改革,即:换一套新教材。而是为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本旨,对基础教育中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变革。课程改革后,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新课程理念更加完善:建立了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新课程体系;强调了新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科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科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新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通过实验学科学”的思路。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而且像化学学科还单独设置了《实验化学》课程,期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得以提高。但新教材中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里完成,而按照现有实验室装备情况,远远满足不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需求。
一、面临的困难
1、新旧教材实验对比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是实践的科学。奇妙的物质变化、多姿多彩的实验现象、广泛的实际运用,往往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老师。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实验,比以往教材上的学生实验多了许多。现以化学学科为例,列举几例:
表1、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旧教材)
演示实验 |
学生实验 |
选做实验 |
85 |
10 |
12 |
表2、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教材)
观察与思考 |
活动与探究 |
30 |
61 |
上列表格中的数据表明,学生参与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几乎每节课都有,这给现有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2、当前我国农村中学实验室现状
以我校实验室为例。我校是一所江苏省三星级中学,目前高中部有24个教学班,初中部有20个教学班,现有物理实验室3间、化学实验室2间、生物实验室2间;理化生贮藏室各2间、准备室各1间。历年来,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开设率都保持在100%。实验场地、现有设备、仪器基本够用,并且在物理实验室安装有网络多媒体平台。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秩序良好。可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种矛盾突显出来了,自一九九四年建成苏州市合格实验室至今,十多年过去了,人(实验员)还是那几个人,实验室还是那几间实验室,面对新教材中要求开设的许许多多实验活动与探究,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思考与对策
1、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转化为实验者(师生)的信念和行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可见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并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扩建和重建实验室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学校教学用房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经费投入,把实验室改扩建或重建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并确保有一定的经费用于常规仪器设备的添置及低值易耗品的补充。各级领导要把中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看成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要认清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现状,应从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狠抓实验教学、狠抓实验室建设。要改变重网络计算机装备,轻常规理化生实验仪器装备的错误认识,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当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要一下子筹措到一笔改扩建或重建实验室的经费,恐怕有一定难度。那么,能否采用下面一种方法,来弥补缺少实验室的缺陷呢?
2、 装备实验箱,把实验搬进教室
把实验搬进教室不是空想。尽管我们知道,常规实验相对来说存在着仪器大、药品用量多、操作时间长、易产生大量污染、实验后要处理大量废弃物等弊端,不能搬进实验室。但我们可以把实验仪器做成精致、小巧、与玩具类似的微型仪器,装在一小箱内,做成实验包,便于学生携带。这样,学生还可以根据实验原理自行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实验,这极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符合新课程教材教学中进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众所周知,要开展实验教学就必须有实验室,实验室不仅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保证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学校基础建设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仪器的改革愈来愈重要,教仪研究部门和教仪生产厂家必须不断创新,推陈出新,研究和生产出更多适应新形势教学需要的教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