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改进点滴
摘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改进。如合理选择观察材料:观察气孔的好材料—丝瓜叶;实验操作的改进,如碘液染色步骤的提前;就地取材,用矿泉水瓶观察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探究种子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设计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热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 改进
生物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书中给出的材料当然是经典的,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探索,努力去寻找采集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某些实验的改进,以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一、观察气孔的好材料——丝瓜叶:
教材中给出的材料是蚕豆叶,我们观察过永久装片,效果很明显,如果要做临时装片。经过多种材料的筛选我发现丝瓜叶片是观察气孔的好材料,观察时,一片叶子可供三个学生观察。最主要的优点,丝瓜取材容易,丝瓜叶的表皮细胞撕取特别容易,撕下后,不易反卷,制成装片后,观察气孔特别清楚。
二、碘液染色方法的改进:
苏教版课本七(上)P32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该实验最为经典。实验步骤中的染色: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作为一种传统方法应让学生学会。但在实际实验时,许多学生性急,往往只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一次,就放入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是因染色过浅,看得不清楚。该实验经改进,在开始滴清水时,滴入一滴清水,然后就直接滴入一滴碘液,再将撕取的观察材料展平,再盖上盖玻片。进行观察。这样做的好处是,观察效果好,省略了吸取这一环节。并且节约了大量的吸水纸,避免了用过的吸水纸成为垃圾。此方法同样可用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其它需要染色的各种实验中。
三、观察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装置的改进
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很复杂,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教师只依靠讲解和出示一些直观教具,有时学生很难理解,当然不易获得巩固的知识,通过人人参与实验,情形就不同了。每个人都能形成深刻印象,并产生成就感。
苏教版课本七(上)P88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实验步骤:
1、取金鱼藻或黑藻放在盛满自来水的烧杯中,再反扣一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再反扣一只装满自来水的试管。
2、将这一装置移到阳光下。不久,金鱼藻就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3、待试管内液面下降到比烧杯液面低时,慢慢移出试管,用拇指按压住试管口,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4、松开拇指,把带火星的细木迅速的插入试管内,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材中观察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用的方法是排水集气法,还要用到漏斗、试管和烧杯等,实验方法麻烦,实验器材多,很难实现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实验仪器改为矿泉水瓶,让学生人人都能做这个实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光合作用释放氧的实验改进
材料用具 500ml左右无色透明的矿泉水瓶(其中瓶盖中间用手锥扎孔,粗细能放进一根吸管)一个、透明吸管一根(长度约10cm左右)、金鱼藻数条(最好是靠近顶端的,其他水生植物也可以),火柴、卫生香。
四、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
材料用具:碳酸氢钠溶液、清水,500ml左右无色透明的矿泉水瓶(其中瓶盖中间用手锥扎孔,粗细能放进一根吸管)两个、透明吸管两根(长度约15cm左右)、金鱼藻数条(其他水生植物也可以)
实验过程
①将透明吸管插入瓶盖孔内,用502胶水密封结合处,吸管在瓶外面的长度大约10cm左右。在透明吸管的外壁划下红色刻度。
②将金鱼藻(或其他水生植物)放人两个矿泉水瓶中。
③准备清水500mL,倒入一个矿泉水瓶中,直到将瓶加满水为止。碳酸氢钠溶液500mL,倒入另一个矿泉水瓶中,直到将瓶加满水为止。
④再盖上插有吸管的瓶盖,将瓶盖拧紧。再继续分别往吸管内加清水、碳酸氢钠溶液直到吸管加满为止,再用透明胶密封吸管口。
教材上观察种子呼吸放出二氧化碳,同样是用矿泉水瓶,在瓶内装入一些新鲜的大豆。学生在家也可准备该实验,上课前,教师只需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即可。上课排气时,只需换上一个插有吸管的瓶盖,用手轻轻挤捏,即可将瓶中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使学生参与了整个实验过程,突出了其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明显。
六、探究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热量的实验设计
苏教版课本七(上)P96探究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热量的简易设计方法是:将蚕豆或大豆等种子装入保温瓶内,放入一些清水,用打孔器在软木瓶塞上打一个小孔,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塞上瓶塞,该装置就制作成功。24H后,对比室温,得出结论。
以上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不严谨之处,请批评指正。愿更多的教师都能关注实验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为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增添光彩。
HSQCZ----DJT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