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布袋 布袋 绿色首选
——减少白色污染的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学校:横山桥初级中学
学生年级:初二(2)班
指导教师:张龙飞
布袋 布袋 绿色首选
——减少白色污染的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学校:横山桥初级中学
学生年级:初二(2)班
指导教师:张龙飞
一、活动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目的是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服务于社会。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生活实践、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与人类的冲突与矛盾就变得明显起来了。我们在不断地追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小康,如奥运的口号“更高,更快,更远”的同时,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奥运今年在将在北京举办,中国将在世界的舞台展现其文明又不失先进的一面,环境保护成为了办奥运的主题之一。
针对新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每一个人都愿为奥运做贡献,以及环保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所以把"绿色奥运"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切入点。
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到以“白色污染——塑料袋”为研究内容,展开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以学生的自我实践行动改变自我,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养成了绿色的生活方式,并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活动目的
●德育目标:用“体验”代替“说教”, 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知道环保的重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查找资料过程中,掌握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2)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分析,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学会小组合作;
(3)办法的解决与实施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行为目标: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继而影响家人及更多的人。
三、活动准备
●查找环保资料,原因是通过此系列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一粒环保的种子,更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影响更多的人,让环保的种子不断地繁衍生息,让更多的人养成环保习惯,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学生自创宣传环保手抄报
●由学生向家长说明班里针对环保,将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让家长一同为系列活动出谋划策。
经与家长共同磋商后,一致认为商场免费提供的塑料袋是环保方面的主要问题,应就针对白色污染中的塑料袋这一个具体内容,展开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比全面铺开更具有针对性,能使环保行动进行得更深入。
●在与家长一同商讨后,制定出“减少塑料袋使用量”系列活动详细的实施方案,使得系列活动的每一步都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四、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收集资料
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初步感知塑料袋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1)特殊的暑假假作业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喜欢电脑,通过电脑上网看信息,下载游戏,我就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利用假期让学生在玩电脑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的本领,做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在放假前精心地给学生制定了一份特殊的暑假作业: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结束了,迎来的是快乐放松的假期。在假期中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玩,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呦!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自由结组制作一份小报,小报内容:
白色污染——塑料袋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可从“什么是白色污染,多少年才可降解,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一家一年用多少塑料袋、北京一年要用多少塑料袋……”进行编写;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编写一份小报。一定要完成呦!
(2)环保小报展示
从学生制作出的一份份小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假期里是下了不少功夫,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整理出来的内容简洁而有条理。
在什么叫白色污染版面中,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归为三大类,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农用塑料大棚、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
学生的环保小报:
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版面中也分成了三类:这些白色污染飘到了海洋中鱼儿吃了会死亡;这些白色污染飘到了田间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这些白色污染飘到了城市会影响城市的美容。
当同学们在了解到塑料袋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后,保护环境的热情异常高涨,同时也影响和激起了家长的环保意。
学生的环保小报:
2、在家庭、超市、自由市场中进行调查采访,收集第一手数据
通过自由结组,学生分成了六个实践小组,分头进行调查采访,有的在家中记录一周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有的走近自由市场进行采访,有的走进超市记录收银台发放塑料袋的数量,还有的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人们对使用塑料袋的看法,调查的结果令学生震惊:
(1)在家中:周金烨同学家一周塑料袋使用数量的纪录
型号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
总计 |
大号 |
2 |
2 |
3 |
2 |
3 |
3 |
2 |
15 |
中号 |
2 |
3 |
1 |
1 |
2 |
1 |
2 |
12 |
小号 |
3 |
2 |
2 |
3 |
2 |
3 |
3 |
18 |
周金烨说:“我家5口人一天要用6-7个塑料袋,一个星期下来要用45个,一年52个星期大概要用2000多个。我们学校有1600名同学,就是1600个家庭,一年就要用3200000个塑料袋,试想一下全国那么多家庭,统计出来的数字将会是多么触目惊心。”
(2)在自由市场:方烨在横山桥菜场的一个肉摊前采访,得出的结果是:1天大约接待50多个顾客,平均每人用3个塑料袋,1天大约用150多个。一年就是5万个塑料袋。
方烨在调查统计后说:“这只是一个肉摊,这样的肉摊在这个菜场里还有很多,除了肉摊在横山桥菜场还有很多其它的摊位,约300多个,一年就是1500万个塑料袋。那整个武进区有多少个这样的菜场,塑料袋的使用量多得已经无法计算,想想简直可怕,会给地球造成多大污染呀!”
方烨同学在调查中:
(3)在超市:顾心怡同学在横山桥信特超市收银台前统计,半小时有10名顾客结账,共发放了30个。这样,1小时就是60个,1天大约是800个,一年就是30万个
顾心怡说:“我们调查小组调查的只是横山桥一家中型超市,比他大的比他小的超市不计其数,塑料袋的使用量用不计其数已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了,可以用数量巨大,那这些巨量的塑料袋终将被人们抛弃,那将给地球造成的污染也是巨大的。”
顾心怡同学在调查中:
(4)还是在超市:
又有一个小组一行8人,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对塑料袋的看法及环保意识。
江玲同学在调查中:
(二)提出改变不良现状的可行性方案
1 通过采访收集解决减少塑料袋使用量的办法
通过在家中、在超市和在自由市场中的调查统计,学生们觉得塑料袋的使用量惊人,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于是就急切地要找到减少塑料袋使用量的办法。
学生就特意去找问爷爷奶奶:“以前没有塑料袋时用什么购物盛放物品?”有的学生的爷爷就把以前用的手工编织的菜篮子拿出来给孩子看;有的把很早以前缝的尼龙大背包给孩子看;还有的拿出一辆折叠小推车。学生都如获至宝地到学校告诉同学和老师。是啊,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大叔、大婶们提着篮子去买菜了。在农村中,也很少见到爷爷、奶奶们提着篮子去买菜,但在农村还能找到用的手工编织的菜篮子。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年6月1日起在商品零售场所停止塑料袋无偿使用,同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有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超市和商场塑料袋要收费后,有30%的顾客能用以前用过的塑料袋再次购物,或者也有个别顾客用布袋购物,禁塑令出台后,也能减少塑料袋使用的数量。但是,要真正减少白色污染,还是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逐渐用可降解的无纺布布袋来代替塑料袋。
2老师给环保局出“金点子”
在社会实践活动后,老师也意识到塑料袋使用量的惊人,于是就给环保局提出建言:
通过调查了解到塑料袋影响城市环境,同时通过到超市采访了解到,人们并不拒绝布袋子且70%愿意使用。根据此情况,我想建议:让商家把制作会员卡和印制免费塑料袋的钱,来印制成布袋子发放给顾客,凡顾客拎着商家自己发放的布袋子购物结账的,都予以优惠、打折或积分,也就是说布袋子就代替了会员卡,这样大家就会提着布袋子购物。
此建言立刻得到了环保局的认可,并在逐步实施中。
(三)亲自实践
1设计布袋子:
当学生从《武进日报》中得知:“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环保问题,大力提倡使用布袋子,国际服装知名设计大师,开始设计环保时尚的布包,受到时尚女性的青睐。”时兴奋异常,立刻就有自己也要设计布袋子的欲望。于是我与美术老师商量,就利用美术课,让学生动笔画出他们心目中的环保布袋。
学生设计的布袋子五花八门,有漂亮的布袋子,有结实的布袋子,有多功能布袋子,还有可折叠的……无论画上什么样的图案,都要在上面写上“环保”、“布袋布袋绿色首选” 的字样。可见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已扎根。
2缝制新颖独特的布袋子:
只是画画布袋子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愿望,于是在双休日,在家长的指导下亲手缝制了布袋子。
学生制作的布袋子五花八门。有的学生用穿小了的旧衣服缝制成可爱的布袋子;有的买来白布在外面加工成布袋子后,画上地球图案,写上环保字样;有的觉得自己缝制好的布袋子太单调,就缝上一个小小的布娃娃来装饰;有的设计的布袋子是子母袋,大的用来装购买的物品,小的装塑料袋,以防大袋子不够用使用塑料袋,这样塑料袋也能得到重复利用;还有的和妈妈一起用彩色的线绣上我们的宣传口号“布袋布袋绿色首选”……
3与家人拎着布袋去购物:
现在同学们每每与家长去购物时,总是拎着布袋子去。特别是有一名女生在超市采访时,看到一个老奶奶提着布袋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非常敬佩那个老奶奶。事后没几天她就主动要求姥姥与她去超市购物,并要求姥姥一定带上他们自己缝制的布袋子,因为她心里有一个愿望:也要让别人佩服她的姥姥,佩服他们为环保做出了努力。
(四)扩大宣传,影响他人
1 在超市、菜场、学校门口张贴环保倡议书 扩大宣传
蓝天碧水、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优美家园,但是废气、污水、白色垃圾、重金属侵蚀了她,环境污染已危及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有谁会想到,那些泛着刺眼的白色的饭盒会污染多少土地?有谁会想到,那些废弃的塑料袋飘散在风中,会污染多少城市和乡村?
保护家园,就是保护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我们要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支传播环保的观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
2与商家联系,实现布袋代替会员卡享受优惠
为了能减少更多的塑料袋的使用数量,我们就积极与商场联系磋商,最终一家规模很大的图书大厦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把制作会员卡和印制免费塑料袋的钱,来印制成布袋子免费发放给顾客。同时,商家还接受了学生们的建议:凡顾客拎着商家自己发放的布袋子购物结账的,都予以优惠。一次来倡导顾客使用布袋子,用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
3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经过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与报刊杂志社联系,通过媒体来宣传我们的活动。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环保创意大赛,通过媒体传播,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五、活动效果
(一)学生的变化
1收集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多次需要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查找资料,还学会了通过关键词上网搜集信息。在汇报收集的资料时,通过一次次的限时汇报,学生学会了把大量的资料,概括成几条重点内容,从中提高了整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丰富了学生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
历时一年的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环保教育不是通过老师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一次次亲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
当作文教学练习写书信时,学生大多给商场的负责人写信,建议他们商场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当要求写一件印象深的事时,学生写自己在超市调查采访时的经历。
在一次次调查采访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原本从不敢与陌生人说话的学生,现在可以在超市或自由市场里随意采访任何人。
案例:朱明珊不爱说话,这一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最让我担心的就是她,所以我最关注的也是她。
脚步很慢的她,找到一个目标,刚要走过去,脚步又停了下来。如此两三次后,她看到同学都已经完成几个采访任务后,脚步非常坚决地走向了一位老奶奶……
已经采访了7个人的她又在寻找下一个采访目标。
不爱说话的,不仅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还在与不同人的交往中似乎还悟出了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更友善,更顺利。
她的妈妈,现如今总是一脸兴奋地说:“通过那次实践活动变得爱说话了,做事情也大胆了。”
4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敢于面对挫折
在没有去超市和自由市场采访前,同学们都有胆怯心理,但通过这个系列活动,同学们都收益非浅。王珊珊说:“通过这个系列活动,我们已经真正融入了“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并在这里得到了锻炼,我们在烈日和汗水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前,我们总认为一切都像我们想像的一样美好,想不到在调查中,我们经常会被拒绝或被人赶出商店,被人赶走的感觉可不好受,从小到大,还没有受到过这种“待遇”呢?因此,我们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敢于面对失败,心理承受力增强了,这对于我们以后漫漫的人生都是极有好处的。”
5社会责任感,更加关注社会
在这次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的后半阶段,学生就在报纸上、在纸上不断发现与环保有关的信息,并在同学之间传阅。
(二)家长纷纷说
历时一年的环保综合实践活动,从策划到每次活动,家长都是全程参与,所以家长也是我们的学生一样,提高了环保意识,并且改变了生活方式。
有的家长说:“原来在超市买东西食品和百货都分装,就算只有一件百货物品也要用一个塑料袋,可如今能省一个就省一个。”
有的说:“从孩子命令我不准要免费塑料袋,到现在主动提着布袋子去超市了。”
还有的说:“我家现在不仅不用塑料袋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想这节约,比如洗手打香皂时都要把水龙头关上。”
另外家长发现孩子在这一年中收获最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阔了眼界,学会了调查采访,敢于陌生人打交道……总之,收获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三)教师的感受
1解决了综合实践课的时间问题
由于我们充分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做起来更灵活,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也就更多一些。
2解决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安全问题
由于我们的实践活动分成7-8人一个小组,组织起来更灵活更方便,又有学生家长全程参与,所以学生的安全问题就得到了保证,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也能及时地、有真对性给予解决,使活动顺利进行。
3整合各科老师和家长的资源
此活动是一个系列的、综合性的活动,所以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于是我就充分地利用校内老师的资源,也充分利用家长这一又力的资源。如,学生在学设计大师设计环保布袋时,我就与美术老师配合,利用美术课让学生设计作画;在学生缝制布袋时,要通过家长的配合,增强了亲子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合理地利用了时间,充分地利用了有力的资源,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专业。
4不仅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还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和同事
老师在整个活动中不仅是策划者和组织者,更是一个受益者。通过一系列活动,老师的环保行为从被动地给学生做示范,到最后是主动的传播者。现在的老师无论去超市,还是去自由市场,从不要免费的塑料袋,总是从书包中拎出两个布袋子。不仅自己如此,而且影响到家人和同事也效仿我的绿色生活方式。
附: 1 环保倡议书
2环保实践活动--调查表
3关于“塑料袋使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
4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一)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二)
6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三)
7喜报
8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后的收获与反思
环保实践活动--调查表 |
||||||||
问候:您好,我是横山桥初级中学的学生,这是一次奥运环保活动, |
|
|
||||||
Q1 |
您每次购物平均用几个塑料袋? |
|
|
|||||
|
1个-3个 |
4个-6个 |
6个以上 |
更多,多少个 |
|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
|
|
|
|
|
|||
Q2 |
您的塑料袋回家如何处理? |
|
|
|||||
|
装垃圾 |
再次购物 |
直接扔掉 |
|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
|
|
|
|
||||
Q3 |
您是否愿意使用用过的塑料袋再次拿来购物? |
|
||||||
|
愿意 |
不愿意 |
可以考虑 |
|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
|
|
|
|
||||
Q4 |
如果您家里有布袋,您是否愿意拿到超市来购物? |
|
|
|
||||
|
愿意 |
不愿意 |
为什么 |
可以考虑 |
|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结束语: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希望您 加入我们的环保活动! |
|
对于Q1 “您每次购物平均用几个塑料袋?”的提问中,有68.8%通常会用到1-3个塑料袋;有26.5%的人用4-6个塑料袋。
Q2中问及从超市免费领取的购物袋将如何处理时,有绝大多数人用于“装垃圾”(这一看似二次利用了塑料袋的行为,如果没有做到“垃圾分类”,其实是一个极不环保的行为。通过这个数字,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宣传环保、引导科学的环保行为的必要性)。本题中有1%的回答是“直接扔掉”。很巧合的是,这个数字Q1中那个“主动用布袋来购物”的数字一样。这样看来,把这种极端不环保的行为影响和引导为0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Q3中通过被访者对“您是否愿意使用用过的塑料袋再次拿来购物?”的答案中,有55%的回答“愿意”;同时有11.3%的人表示“可以考虑”。这基本反映了人们还是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也许因为行为意识和习惯方面的原因,答“不愿意”者占到了33.8% 。
Q4的提问目的在于“意识导入”,希望通过这个题目,使在很小范围的被访者中灌输“购物可以用布袋”的意识。
在80个被访者中有59人表示“愿意”,占到被访总数的73.8%;另有7.5%的人认为“可以考虑”。这两个数字表明,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身能参与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做岀自己的努力。但同时也有18.8%的人坦言“不愿意”,理由非常实际的表现为“不方便”、“太麻烦”、“家里没有”(即使家里有也懒的麻烦)。这种答案是人们消费习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