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桥初级中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学科: 语文 教者: 蒋海萍
教学课题 |
飞红滴翠记黄山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先从让学生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人手,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的对疑难问题给予点拨。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组合上的三条线索和课文中描述角度的转换 |
教学重点 |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纷纷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一生讲黄帝游黟山改名为黄山的故事;一生讲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板书:地壳、鳌鱼、娇娆、殷勤、阴晦、仙山琼 阁。以上词语注音或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事。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2.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明确:鳌鱼: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娇娆:娇艳妖娆;殷勤:热情而周到;阴晦:昏暗;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的境界。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1.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清课文线索和结构层次。回答后明确:时间线索是从古到今;空间线索是从上山到出山。课文分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第二部分(第4—7段),分别介绍黄山的各种景观;第三部分(第18段), 介绍黄山温泉。2.明确:第一层第4—6段,第二层第7—8段,第三层第9—14段,第四层第15段,第五层第16一1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三、归纳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 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 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讨论交流。一生回答:本文把黄山的各个方面都概括到了,而一般的 游记散文只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没有这么全面;一生回答:游记散文 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是客观的介绍某个地方。其他学生也积极思考发言。 2.整理笔记。 3.听教师小结并记笔记:第一,自由变换角度来介绍景物;第二,配合画面,着眼于解释画面;第三,语言口语化。 4.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注:学科环境渗透包括目标渗透、教学过程渗透、习题渗透、学生活动渗透、课后作业渗透等。
横山桥初级中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学科: 语文 教者: 蒋海萍
教学课题 |
都市精灵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教学目标 |
1、 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能从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3、 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
|
本文是一篇随笔,揭示了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现实,表现现代文明的发展要考虑到与自然和谐,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此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从课文提供的材料去揣摩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语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课文所提出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
教学重点 |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
||
教学难点 |
叙述议论中作者观点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流露 |
||
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掌握下列生字词:栖(qī)息 黄鹂(lí) 老鸹(guā) 硕(shuò)大 肆(sì)无忌惮(dàn) 围剿(jiǎo) 2、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精灵”原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你读了课文后是否有新的认识? 明确: 联系课文内容看,精灵指可爱的动物。文中主要写的“精灵”有喜鹊 等鸟类,红嘴鸥、鸽子、海兽、海鸟,还有小松鼠等动物;因为它们 活泼、机灵、聪明,讨人喜爱,给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作者以“都 市精灵”为题,它提出了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如果你是一个令人喜爱的都市精灵,你能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2、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为我们展示了几幅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你能从中找出几幅,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 前不久,昆山全票入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这是全体昆山市民的骄傲。你觉得昆山的魅力表现在哪里?4、 如何理解“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明确:1、 都市动物可以成为都市居民的伙伴,给都市带来生机,成为都市的一种景观,使人感到欢欣,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都市生活的质量。 2、 反差强烈的有(1)今昔对比的图景:几十年前的北京城乌鸦“遮天蔽地”“成群结队”“城里城外飞来飞去叫着闹着”的热闹景象和如今“两只老鸹不老呱”的寂寞惨淡的景象进行对比。(2)不同城市的对比:北京城“连乌鸦都久违了”的现状和旧金山“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的景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倡导每座城市应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人类应该与鸟、鱼兽友好相处,从而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 3、 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精神风貌。 4、 城市的“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指的是以“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不以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作为城市衡量标准,而以有无其他生灵来衡量,可见城市里拥有某种值得钟爱的小动物是多么难得而又重要。 四、探究学习,增强意识: 欣赏短片《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讨论: 短片中快乐的小鸟为什么要流泪?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林中的小鸟真正快乐起来? 要点:不随便倒垃圾和排污;保护珍稀动物,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涝;禁止滥砍滥伐,设立保护区;与动物在同一地带友好相处;加强宣传教育等等。 五、布置作业,培养能力: 根据你已掌握的环境保护知识,请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市环保局写一份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书。 要求:建议内容要具体,指出问题要有理有据,改进意见要切实可行。
|
注:学科环境渗透包括目标渗透、教学过程渗透、习题渗透、学生活动渗透、课后作业渗透等。
横山桥初级中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学科: 化学 教者: 王燕
教学课题 |
空气的组成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
|
|
教学重点 |
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
教学难点 |
了解空气的组成; |
||
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
|
注:学科环境渗透包括目标渗透、教学过程渗透、习题渗透、学生活动渗透、课后作业渗透等。
横山桥初级中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学科: 化学 教者: 王燕
教学课题 |
燃烧与灭火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教学目标 |
1、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和原因。 2、学会在火灾中自救; 3、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培养学生了解完全燃烧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
|
|
教学重点 |
|
||
教学难点 |
|
[讨论] 结合课本P88页表4-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及其现象以及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屏幕显示] 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示意图
[提问] 比一比:谁能完整的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
[归纳并板书] 一 、燃 烧
(一)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提问] 物质为什么会燃烧?
[学生分组实验] 1、棉花的燃烧
2、棉花分别蘸上水、酒精后加热
3、棉花先浸入水中再蘸上酒精后加热
4、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
[提问] 1、描述上述实验现象?
2、由上述事实,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归纳并板书]
(二)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也称着火点)。
[联想与启示] 请根据所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学生交流] 各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请学生回答。
[视频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燃烧比较
[学生观察] 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提问]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
2、为什么开始时,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呢?
3、插入试管后,白磷为什么又能在水中燃烧呢?
[过渡] 能够利用火还不够,我们必须还知道控制火。
[屏幕显示] 灭火示意图组
[学生交流] 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归纳总结]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归纳并板书] 二 、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实践与练习] 根据灭火的原理回答问题。
[过渡]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然而火一旦失控,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火灾中自救。
[屏幕显示] 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痛
[屏幕显示] 火灾自救示意图组
[提问] 你学到了哪些自救方法?
[课外探究]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这些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然后给下述地方配备相应的灭火器。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
|
注:学科环境渗透包括目标渗透、教学过程渗透、习题渗透、学生活动渗透、课后作业渗透等。
横山桥初级中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学科: 教者:
教学课题 |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教学目标 |
|
|
|
教学重点 |
|
||
教学难点 |
|
||
教学过程:
|
注:学科环境渗透包括目标渗透、教学过程渗透、习题渗透、学生活动渗透、课后作业渗透等。
横山桥初级中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学科: 教者:
教学课题 |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教学目标 |
|
|
|
教学重点 |
|
||
教学难点 |
|
||
教学过程:
|
注:学科环境渗透包括目标渗透、教学过程渗透、习题渗透、学生活动渗透、课后作业渗透等。
横山桥初级中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案
学科: 教者:
教学课题 |
|
课堂教学 观察摘要 |
课堂教学 简要评点 |
教学目标 |
|
|
|
教学重点 |
|
||
教学难点 |
|
||
教学过程:
|
注:学科环境渗透包括目标渗透、教学过程渗透、习题渗透、学生活动渗透、课后作业渗透等。